俞书宏
-
Nano Letters:葱启发的石墨烯支架助力高倍率锂金属电池
受天然葱白茎中作为养分转运通道的垂直螺旋结构的启发,中科大俞书宏院士,深圳大学何传新教授采用一种新的多功能水热辅助湿纺组装策略制备了一系列葱状石墨烯基微棒(GBMRs)。
-
俞书宏院士:高质高产的“秘诀”是什么
2002年以来,树脂基仿生人工木材、类似北极熊毛发的隔热材料、石墨烯吸油海绵……俞书宏课题组向大自然学习,几乎每年都会报道几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材料。
-
我学者打开水热法合成纳米材料的“黑匣子”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与合作者合作,首次利用氧化石墨烯的液晶行为和凝胶化能力,获得具有环形极向结构的凝胶,根据凝胶的微观结构来揭示水热合成中的流体行为。
-
中科大研制出可耐“冰火考验”的超轻超弹材料
中科大科学家们发现一种通过热解化学控制,将结构生物材料转化为石墨碳纳米纤维气凝胶材料的新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借鉴自然界中的一些天然材料的结构,然后把其中的氢、氧元素‘拿走’,只留下碳。 ”梁海伟说,通过这种方式就能把生物材料转化成石墨材料。
-
中国科大基于多尺度界面设计创制高性能仿生珍珠层材料
在深入理解贝壳珍珠层的“砖-泥”层状微纳结构、多级界面特点和强韧化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仿生多尺度软硬双网络聚合物基界面设计策略,结合高效的自下而上仿生组装方法,利用廉价的粘土纳米薄片成功地制备出综合性能卓越的宏观块体仿珍珠层纳米复合材料。
-
俞书宏Adv. Mater.:仿生界面设计提高石墨烯基纤维的强度和电导率
研究人员引入PDA-衍生碳物种作为阻力增强剂、粘合剂和导电连接“桥”,获得优良粘附性、表面粗糙度和良好电导率的PDA衍生物。最终,制备了RGO@C纤维,其抗拉强度和韧性分别达到了724 MPa 和9.44 MJ m−3。这种具有优越性能的RGO@C纤维,可能在柔性、便携和可穿戴电子器件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
一起来看石墨烯如何为“海绵宝宝”“加油”
中科大仿生与纳米化学实验室俞书宏课题组采用商业化的海绵运用石墨烯将其功能化,同时将焦耳热(即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引入到体系里来,以此来实现对泄露在水面的原油进行连续的回收。
-
神奇石墨烯吸油海绵“科大造” 可连续吸附、清理高黏度原油
中科大俞书宏教授课题组在高黏度浮油吸附材料设计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首次将焦耳热效应引入多孔疏水亲油吸油材料中,设计并研制出可快速降低水面上原油黏度的石墨烯功能化海绵组装体材料和连续收集环境中泄漏原油的收集装置,大幅提高了吸油材料对高黏度浮油的吸附速度,显著降低了浮油清理时间。
-
中国科大制备出新型超弹性耐疲劳碳基仿生材料
俞书宏课题组成功制备了一种具有微观层状连拱结构的宏观尺度碳纳米组装体材料。该材料虽然由脆性易碎的无定型碳—石墨烯复合物构筑而成,却同时实现了高水平的可压缩性、超弹性及抗疲劳性。
-
具有多重储能功能的石墨烯包覆的石墨化中空碳球
石墨烯外包覆层和中空结构能够有效促进离子扩散,并提供更多的离子存储位点。此外,复合材料中的石墨化部分(石墨烯壳和石墨化碳层)改善了材料的电接触,促进电化学反应的发生。基于上述结构优势,G-Graphic HCS在用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时均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