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四川大学叶林教授团队 Small:自组装构建坚韧超弹石墨烯气凝胶用于甲醛高效去除及多功能应用研究
将柔性、高氨基密度聚乙烯亚胺(PEI)化学接枝于碳纳米管(CNT)表面,获得CNT-PEI杂化物,将其与氧化石墨烯(GO)复合,采用独特的1D/2D自组装策略制备了CNT-PEI@rGA石墨烯基气凝胶,其具超低密度(9.6 mg•cm-3),CNT-PEI的引入有助于石墨烯纳米片层(rGO)的相互连接,发挥其交联、支撑、增韧作用,构建出孔壁互连的柔性3D网络骨架,从而有效避免石墨烯片层在外力作用下的滑移和网络结构的破坏,表现出极高的压缩强度(276.37kPa)、在90%应变下优异的可逆压缩性及超弹性,在100次循环压缩实验中,其压缩强度/杨氏模量/能量损失系数保留率分别达95.65%/95.79% /91.72%,表现出突出的结构稳定性及抗疲劳性。
-
南开大学陈永胜Adv. Mater.:原位制备高性能石墨烯/双极性聚合物杂化电极
通过溶剂热法制备的杂化电极材料Fc-DAB@3DG具有超稳定的交联结构、高导电的网络、多孔的形貌和增强的离子电子传输通道,在20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可以稳定循环15,000次,表现了超长的循环寿命和超高的循环稳定性。
-
悉尼科技大学Francesca Iacopi等–基于微图案外延石墨烯的脑机接口非侵入性传感器
这项工作展示了基于亚纳米厚外延石墨烯的三维微图案传感器,用于检测来自头皮枕部的挑战性脑电信号。枕部对应于大脑的视觉皮层,是基于常见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范式的BMIs实施的关键。图案化外延石墨烯传感器显示出高效的皮肤接触和低阻抗,并且可以实现与湿式传感器相当的信噪比。使用这些传感器,本研究还证明了通过大脑活动与四足机器人进行免提通信。
-
【有机】具有自旋阻挫性质的双层纳米石墨烯自由基离子
本工作首次发现了纳米石墨烯分子的自旋阻挫现象,为石墨烯的氧化还原研究提供了分子模型,表明双层或多层石墨烯在经过适当的氧化还原掺杂之后可能具有量子自旋液体性质。
-
江西师范大学卢章辉Carbon Energy:逐步生长策略制备垂直多孔芳香骨架-氧化石墨烯杂化材料:限域Co催化氨硼烷醇解产氢
这一工作对于高活性高稳定性氨硼烷醇解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这种通过逐步生长构建垂直方向杂化2D-2D复合纳米材料的策略,也可用于其它2D-2D垂直复合材料的制备。
-
海南大学《ACS AMI》:超薄石墨烯/芳纶纳米纤维碳化珍珠层状薄膜,用于导热电磁波屏蔽/吸收
综上所述,采用叶片刮刀涂布/碳化工艺成功制备了具有出色EMI屏蔽、EWA和热管理性能的柔性超薄C-GNS/ANF薄膜。所获得的C-GNS/ANF具有优越的热管理、EMI屏蔽和EWA性能,可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电信系统、电子产品和智能可穿戴设备。
-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可喷涂石墨烯生物传感平台,用于快速和低成本的化学传感
新配方允许团队设计对特定化学品敏感的石墨烯油墨,然后将其喷洒在相对便宜的PCB上,以获得低成本的传感器。然后,不同的受体可能会沉积在相同的传感器上,允许在同一设备上检测到多种物质。Benji说:“我们希望让这些传感器靠近最终用户。”
-
研究员探索石墨烯传感器,通过AR+意念方式控制机器人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探索了一种亚纳米厚外延石墨烯的三维微图案传感器,可用于检测枕叶区域的脑电图信号。实验表明,这种干式外延石墨烯传感器显示出低阻抗的有效皮肤接触,并且可以实现与湿式传感器相当的信噪比。
-
印度理工学院《ACS AMI》:基于热塑性聚氨酯/石墨烯的可回收无串扰柔性传感器,用于监测人体运动
该传感器具有独特的能力,可以完美地破译大小应变。回收最多三次,不仅保持了适度良好的拉伸和压力敏感性。回收的TPU/石墨烯菌株展示了其监测各种生理参数的能力,如眨眼、手指弯曲和压力。这些发现为使用所开发的TPU/石墨烯纳米复合传感器跟踪人类健康、运动表现和人机交互提供了光明的前景。
-
研究人员开发了基于石墨烯的无创传感器,用于脑机界面
悉尼理工大学(UTS)的研究人员开发了石墨烯增强的生物传感器技术,仅通过思想控制使机器人和机器等设备能够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