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浙江大学《ACS AMI》:综述!冰模板石墨烯气凝胶的研究进展:制造、性能和应用
本文系统总结了冰模板石墨烯基气凝胶的发展和进展,主要集中在前驱体制备、冷冻、干燥和后处理等制备过程,以及具有各种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的石墨烯基气凝胶的多功能应用。
-
CEJ:利用高功率快速焦耳加热法大规模生产石墨烯—Danna Wu
高功率RJH工艺使用放大的焦耳加热系统,在石英管中压缩100克炭黑,在几分钟内达到3000摄氏度的温度。将炭黑转化为石墨烯的过程包括预热和石墨化阶段,能耗极低,约为每公斤5千瓦时,相当于每公斤0.50美元的成本。理论上,一个设备每年有可能产生多达5吨的石墨烯。氧化硼和三聚氰胺等添加剂用于直接大规模生产掺杂石墨烯。
-
北京理工大学王业亮/黄元 Adv. Mater.: 通过水汽插层实现可控扭曲角度二维材料转移!!
该技术通过在衬底表面引入水汽分子,实现2DMs从衬底的清洁、均匀剥离,能够灵活地制备扭曲异质结构。利用该技术,研究团队成功制备了具有高质量界面的扭曲单层/少层石墨烯和类准晶结构的WS₂/MoS₂异质结构。此外,还制备了悬浮结构,为研究其本征物理性质提供了便利。
-
中国矿大(北京)《 ACS Omega》:以烟煤为原料制备少层石墨烯,用于锂离子电池
我们以煤为前驱体,通过激光诱导法成功合成了一种具有优异特性的几层多孔石墨烯基材料。C-LIG 具有类似蜂窝状的形貌,并具有多孔特征,主要为介孔结构,同时在孔壁中观察到许多尺寸较小的孔。
-
江苏大学Dawei Cao/ Yuan Liu团队–通过优化石墨烯上的氧基团来简便制备高性能自支撑微型超级电容器
本文提出,由于 sp2 和 sp3 杂化的平衡,优化石墨烯上的含氧量有望满足这些需求。使用中等氧化程度的石墨烯,可轻松获得柔韧性好、导电、耐水且易于加工的薄膜,这有利于制备自支撑 MSC 电极。
-
烯汇新知 碰撞思维 | BGI 2025年第一期博士后与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共促创新在报告后的互动环节,与会的博士后与研究生围绕材料性能调控、工艺参数优化以及器件应用场景等关键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来自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们进行了深入交流,跨代际、跨领域的思想碰撞,不仅加深了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理解,也激发了潜在的科研合作机会。
-
iGii 研究综述
在本系列中,我们将简要介绍世界各地利用我们的可持续碳纳米材料 Gii 开展的最新学术研究。从开创性的葡萄糖传感器到先进的能源存储解决方案,深入了解 Gii 如何改变各行各业。
-
科大研发全球首台千瓦级弹卡绿色制冷装置 零排放、低耗能 有望重塑空调行业发展
另一项重要技术创新是采用石墨烯纳米流体作为传热介质,代替传统蒸馏水。这种先进传热介质具有卓越导热性,实验显示,仅2克/升浓度的石墨烯纳米流体,便可将导热性能较蒸馏水提升50%(图1d);其纳米颗粒直径只有0.8微米,远小于流体通道的150-500微米宽度,避免了堵塞风险。X射线断层扫描证实,镍钛管在950兆帕应力下仍能保持均匀压缩形变,未发生屈曲失效。
-
研究开发出双级“铠甲”整体式电极
团队开发出石墨烯封装泡沫镍骨架的双级“铠甲”整体式电极,该电极的一级“铠甲”结构由石墨烯包覆泡沫镍骨架构成,二级“铠甲”结构则由石墨烯封装金属镍纳米颗粒形成。这种独特的结构不仅充分发挥了石墨烯封装对活性位点的保护作用,同时通过金属中心对石墨烯的电子调控作用,进一步优化了石墨烯铠甲表面的催化活性。此外,该结构还显著增强了整体式电极的化学稳定性,从而在电催化硫化氢分解反应中实现了催化活性与稳定性的双重提升。
-
“墨园学堂”第四十五讲开讲!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丁松园教授应邀作报告
报告中,丁松园教授以“石墨烯基纳米红外光子学和光电子学”为主题,介绍了其团队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快速升降温化学气相沉积方法,进而制备出了较高质量的少层石墨烯包覆氧化亚锰纳米结构,并就该新型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和论述。
-
深圳公示2024第4批科技计划验收通过和结题项目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示的项目持有异议的,请在公示之日起10天内以书面形式(注明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向我局反映。
-
含聚丙烯碳酸酯的可印刷石墨烯油墨可推动印刷电子技术的发展
在这项工作中,石墨烯是通过液相剥离 PPC 制成的,剥离后的石墨烯/PPC 用于生成可打印油墨。作为一种分散剂辅助剂,PPC 可改善石墨烯的剥离、分散稳定性以及在低表面张力(<30 mJ m-2)溶剂中的再分散性,从而有助于配制出理想的油墨,在不同基底上进行高效气溶胶喷射印刷。此外,PPC 的分解温度低,易于从印刷的石墨烯中热去除,因此只需 220 °C 的温和后处理温度即可实现高导电性。
-
Sol. Energy Mater. Sol. Cells | 基于激光诱导石墨烯的太阳能驱动蒸发与光降解生成高纯水
通过激光诱导技术在聚酰亚胺(PI)薄膜上制备多孔石墨烯(LIG)。采用水热法将纳米二氧化钛(TiO₂)引入多孔石墨烯中,形成光热-光催化复合材料。利用激光诱导前向转移技术(LIFT),将复合材料沉积到无尘布表面,构建三维蒸发结构。
-
人工智能驱动的3D打印机实时烹饪食物,实现商业食品准备自动化
新系统使用激光处理过的聚酰亚胺薄膜(即激光诱导石墨烯(LIG))制成的专用红外线加热器,将这些步骤整合在一起。这种超薄加热元件可提供精确的温度控制,在整个打印过程中,打印食品层的表面温度可达 137°C,侧面温度至少保持在 105°C,而耗电量仅为 14 瓦,仅为传统烤箱和空气炸锅 1000-2000 瓦耗电量的一小部分。
-
重大突破!华理在Science发表光伏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团队发现,可以通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合物界面耦联方式,将单层整片石墨烯组装到钙钛矿薄膜表面,从而实现两者的高均匀度、多功能性集成。由此,一个新型太阳钙钛矿电池器件形成。得益于石墨烯出色的机械性能和聚合物的耦合效应,钙钛矿薄膜的模量和硬度提高了两倍,并显著限制了在光照条件下的晶格动态伸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