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基于二维材料的印刷式晶体管
制备基于二维材料的印刷式晶体管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溶液处理法、机械剥离法、化学气相沉积(CVD)和机械外延法。这些方法各具特点,可以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例如,溶液处理法适用于大规模生产,而机械剥离法则适用于研究和实验室规模的应用。基于二维材料的印刷式晶体管不仅具有高度可控的薄膜制备优势,还具有卓越的电子性能,包括高电导率、低功耗和柔性性质。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前沿”重点专项“晶圆级石墨烯单晶与高速光通信器件”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
彭海琳教授在启动会上回顾了项目的总体目标和考核指标,梳理了项目的任务分解、责任分工、时间进度和节点安排,并详细介绍了项目的实施方案。四位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于庆凯研究员,北京大学材料学院的林立研究员、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的尹建波研究员以及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的俞滨教授)分别对各自负责的课题研究内容等进行了详细的汇报。专家组对项目和各课题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讨论,审阅了项目实施方案等材料,经过与项目负责人和各课题负责人质询及讨论,一致同意通过项目实施方案,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
Surf. Interfaces:石墨烯负载Cu双原子催化剂上碳空位对CO氧化的影响
众所周知,双金属原子的活性与其化学配位环境密切相关。河海大学姜全国、北京师范大学敖志敏等人通过DFT计算全面研究了含三碳空位和四碳空位的缺陷石墨烯负载Cu双原子催化剂上CO的氧化反应。
-
北京大学申请微纳尺度石墨烯专利,可实现快速完成液体样品的收集
本发明以石墨烯薄膜的机械弯曲变形实现储存空间的开放和闭合,能够快速完成液体样品的收集,并通过控制储存空间的开口大小控制内容物的释放速率。本发明适用的内容物范围广,可多次重复使用。
-
Rare Metals 清华大学李宝华:含Li3P合金相的锂诱导石墨烯层实现锂金属负极的超稳定电极界面
研究表明rGO层凹凸起伏的导电结构显著增强金属锂与集流体间有效电接触,加速界面电子传输与反应动力学;以及增强负极承受锂体积变化产生内应力的能力,有利于SEI膜的稳定;微量P元素引入rGO层避免了锂化带来的体积变化;利用P与Li合金化得到的亲锂两相化合物Li3P对锂金属的均匀形核与致密沉积进行定向诱导,解决了锂枝晶问题,提升了锂电池循环寿命。
-
科学家研发石墨烯复合添加剂,突破工业油品和树脂涂层技术瓶颈,解决高速载运装备的磨蚀难题
石墨烯的化学惰性、层间 π-π 作用等特点,严重影响着它的润滑功能。考虑到无机-有机杂化的界面问题、以及原子掺杂和引入缺陷,会严重改变石墨烯的本征结构和性质。因此该团队采用外场辅助湿法,研发出了这种功能化石墨烯。他们还围绕工业基础油的基本属性和分子结构,筛选出不同类型的亲油性修饰剂,借助石墨烯基面或边缘的基团和悬键,利用修饰剂官能团与其发生化学作用,实现了石墨烯的功能化、以及与不同基础油的匹配性设计。
-
华盛顿大学Matthew Yankowitz和Xiaodong Xu等–扭曲双层石墨烯中对称断裂的Chern绝缘体
本研究基于对包括两种不同堆叠配置的十几个tDBG器件的测量,构建了一个相图,将相关和拓扑状态表示为这些参数的函数。
-
埃斯基希尔 · 奥斯曼加兹大学Mustafa Anik–g-C3N4/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锂离子氧电池光辅助充电中的光催化效率
在这项工作中,旨在合成一种有效的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用于锂离子氧电池的光辅助充电。最初,石墨烯薄膜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合成的,随后,g-C3N4/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作为光催化剂通过热还原合成。
-
Nat Commun:具有大负泊松比的十字排列石墨烯气凝胶在凹槽表面优先生长冰
在这里,浙江大学Hao Bai,Weiwei Gao通过原位观察和理论模拟系统地研究了冰的形成及其在凹槽表面的定向生长,并发现了凹槽的显着尺寸效应。
-
大连理工大学《Mater Today Commu》:纤维素/碳纳米复合气凝胶,用于热管理
不同碳纳米材料对复合气凝胶物理性质的影响不是很深,这可能归因于复合基体重量分数小的气凝胶的多孔结构。CCNF/CNT和CCNF/CF气凝胶也表现出焦耳热和光热转换性能,并通过煅烧增强了这些性能。总体而言,不同碳种的CCNF/纳米碳气凝胶作为多功能气凝胶表现出热电、焦耳热和光热性能。
-
Angew. Chem. :空间分辨三维石墨烯基杂化结构
该三维定制杂化结构由五个构建单元构成,包括一个石墨烯单层、一个有机苯基层和三个金属氧化物薄膜。精准二维化学介导的原子层沉积生长技术包括两步,首先通过光刻辅助的还原功能化的方法对石墨烯晶格进行可控修饰,从而在石墨烯特定晶格区域引入苯酚层。随后以该苯酚基团为原子层沉积(ALD)引发剂沿Z轴方向在对应的区域中进行逐步的分子组装。
-
研究透视:超导-量子霍尔约瑟夫森结-石墨烯纳米带 | Nature
报道了在封装的石墨烯纳米带中,超窄约瑟夫森结表现出了手性超电流,可见高达8T,并自旋简并边缘通道是电阻h/2e2≈12.9kΩ的量子霍尔QH平台。
-
广东工业大学《Small》:NVPF@rGO/CNT复合材料,用于钠离子电池
我们成功合成了零应变 NVPF@rGO/CNT 作为 SIB 阴极。即使不添加导电剂,NVPF@rGO/CNT 也能表现出超高的速率性能(60 C 时 101 mAh g-1)和卓越的循环稳定性(6000 次循环后,10 C 时容量保持率为 88.4%)。
-
Light | 光电力纳米显微镜探测双层石墨烯异常红外声子增强
研究团队改进了多频原子力显微镜平台,将光致力显微镜与静电/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相结合,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混合纳米级光电力成像系统。这使得人们能够观察石墨烯层的红外响应、掺杂水平和形貌信息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纳米尺度的光谱图像测量,研究人员证明了石墨烯界面上的电荷不平衡可以通过化学(氧化还原机制的掺杂效应)和机械(掺杂悬臂的摩擦电效应)方法来控制。
-
研究透视:Nature-纳孔石墨烯
研究表明,在单层石墨烯中,获得了具有左偏态、短尾尺寸分布的高密度纳米孔,并显示了离子和分子的超快和埃米级尺寸可调的选择性传输,打破了传统的对数正态尺寸分布限制。该项方法,独立控制生成纳米孔的几项参数指标,包括密度、平均直径、标准偏差和尺寸分布的偏度值,这将产生纳米技术的下一次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