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基于激光诱导石墨烯/银纳米线复合结构的低应变、高灵敏柔性应变传感器
选取具有低模量的聚二甲基硅氧烷( PDMS )和丰富碳元素含量的聚酰亚胺(PI)作为LIG的前驱体材料,通过激光诱导形成石墨烯,然后在LIG上加入银纳米线(Ag NMs)溶液的方式,使传感器具有低应变高灵敏的性能。
-
中南大学银恺JMCA:基于飞秒激光诱导超疏水石墨烯的光热-风协同高效抗冰/除冰材料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热-风协同效应的高效能量利用策略,结合超疏水性,用于抗冰/除冰。他们利用飞秒激光直写技术一步法在聚醚醚酮(PEEK)表面构建了光热超疏水微/纳米结构。
-
深圳先研院《AFM》:磷酸化使纳米石墨烯能够用于可调人工突触
我们设计了一种结合球磨和氧化的技术来合成磷化石墨烯纳米片(phos-GPs)。小而均匀的磷化石墨烯很容易组装成类似鳞甲的致密薄膜,适用于制造忆阻器中的柔性 RS 层。
-
化学家开发出基于石墨烯的生物传感器,为先进诊断技术铺平道路
我们在石墨烯上应用了一层分子碳膜,它和石墨烯一样薄,只有一纳米。Turchanin 解释说:”这个中间层是介电的,也就是说它不导电。”这两种成分通过所谓的范德华力相互连接,形成了一种异质结构,我们能够在不影响石墨烯电子特性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功能化”。作为捕获分子,研究人员在分子中间层的化学活性官能团上配备了人工生产的aptamers,这种aptamers可以非常有针对性地结合特定分子。
-
哈尔滨工业大学黄小萧团队:介电-磁损耗机制操纵还原氧化石墨烯的介电参数以增强电磁波吸收性能
通过水热和热还原法制备了铁微米片/还原氧化石墨烯(Fe/RGO)材料。Fe微米片既可以调控石墨烯的介电频散特性同时其自身的磁性能增强了磁损耗。
-
基于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膜的离子分离
首先,概述了GO纳米流体膜的两种制备策略:平面内和层间纳米流体通道的构建。然后,讨论了影响通道内部和外部微环境的基本因素,解开了离子透过受限GO纳米流体通道传输行为的机制。重点详述了物理结构(如通道高度、长度和取向)、化学特征(如官能团、活性位点和电荷性质)和环境刺激(如驱动力、pH条件和竞争离子)的影响。最后,总结了GO膜在离子提取、离子去除和离子转移过程中的性能和应用潜力。
-
刘忠范院士团队,低温生长石墨烯薄膜大突破!
北京大学刘忠范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碳氧自由基(C─O radicals)的低温石墨烯生长策略,不仅实现了无缺陷、无皱纹且单晶化的石墨烯薄膜制备,还揭示了甲醇前驱体在碳氧自由基生成和缺陷控制中的关键作用。
-
利用银涂层激光诱导石墨烯增强应变传感能力
使用 GCC LaserPro C180 II 设备对薄膜进行激光处理,有效地将聚酰亚胺转化为石墨烯。合成 LIG 后,采用溅射镀膜工艺将银纳米粒子沉积到石墨烯表面。结果表明,涂银 LIG 传感器在灵敏度和可靠性方面明显优于未涂银的传感器。银涂层传感器的量规因子(量化传感器的灵敏度)介于 17.7 到 26.7 之间,表明它们甚至能够检测到微小的应变变化。
-
荆楚理工学院《JPS》:石墨烯/Ni(OH)2异质结,用于高性能混合超级电容器
研究通过一种简便的静电自组装途径构建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Ni(OH)2 异质结,其中 Ni(OH)2 纳米片种植在 rGO 基底表面,从而增加了比表面积并加速了电子/离子传输,同时继承了 rGO 出色的循环稳定性。
-
清华大学《Carbon》:环保规模化制备SiC/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促进微波吸收技术的工业化发展
研究以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碳源,通过燃烧合成技术合成了碳化硅/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表征了 SiC/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微观结构和微波吸收性能。通过改变碳化硅/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组成,可以同时精确控制介电性能和阻抗匹配。SiC/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多层石墨烯薄片网络的微观结构特征,这对改善微波衰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
北京化工大学AFM:高比重铜基底上外延石墨烯的界面耦合诱导离散取向!
研究首先提出了“紧密接触指数”描述符来衡量石墨烯与铜基底之间的界面耦合强度,并且发现界面耦合强度与原子结构和电子状态密切相关。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的生长取向主要由Gr/Cu界面耦合决定。高指数铜表面与石墨烯的耦合较弱,导致石墨烯对基底的锚定减弱,进而使石墨烯的取向分散性增加。此外,研究还将界面耦合理论扩展到双层石墨烯,指出扭转角的控制取决于Gr/Cu界面耦合和Gr/Gr层间耦合之间的竞争。
-
一作兼通讯!石墨烯量子点,最新Nature!
作者发现,在体育场形状的 GQD 中,概率密度以双纽线(∞形状)和条纹状图案的形式增强。这些特征呈现出等能量间隔的重复,与相对论量子疤痕的理论预测相符。结合经典和量子模拟,作者进一步证明了这些观测到的模式对应于 GQD 内部两个不稳定周期轨道的存在,从而确认它们是典型的量子疤痕。
-
郑大许群团队: 精准引入含 B 官能团实现二维石墨烯磁学性能调控
首先以超临界二氧化碳手段将体相石墨烯剥离为多层纳米片,充分暴露 C=C 位点,为不完全烯烃加成反应提供丰富反应位点。同时以硼酸为 B 源,借助不完全烯烃加成反应向二维石墨烯结构中引入端基 -B(OH)₂ 官能团,进而引入铁磁交换作用 (Ferromagnetic Coupling) 所需未配对电子,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室温铁磁性的二维石墨烯材料。
-
美国UWyo JACS:新COFs合成策略,解锁功能化石墨烯的精确掺杂与孔功能化
本研究设计并合成了新型高度有序的 2D 纳米孔石墨烯。这种简单的一锅法反应实现了多种孔功能和孔径。与产生绝缘材料的 GO 不同,这些 PAC COFs 即使在 C:X(X=N 和 O)比例为 3.3:1 时仍保持半导体性质。此外,与钴和氮掺杂的石墨烯相比,PAC COFs 在掺杂方面具有优势。未来的工作将涉及引入其他金属并研究它们提供的电子性质。
-
内蒙古工业大学高晓平教授团队:超蓬松掺杂石墨烯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
本文基于电磁损耗理论、多组分协同损耗和三维多孔气凝胶构筑的设计策略,以氧化石墨烯(GO)、超细镍锌铁氧体粉末(NiZnFe2O4)、高锰酸钾(KMnO4)为原材料,采用水热法在NiZnFe2O4表面生长多级纳米结构MnO2壳层,制得核壳式NiZnFe2O4@MnO2复合微球。通过水热自组装、冷冻干燥和高温热处理,使NiZnFe2O4@MnO2复合微球稳定附着在石墨烯气凝胶上,制备出三维多孔结构且电磁协同、阻抗系数可调控的石墨烯基复合气凝胶(NiZnFe2O4@MnO2/GA)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