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浙大薄拯课题组《Carbon》:低温等离子体工艺将CO2和甲烷转化为垂直石墨烯和合成气,有助于碳循环!
研究展示了一种与行业相关的、可扩展的等离子电气化的卷对卷工艺,以生产垂直石墨烯 (VG),用于从温室气体原料中储存能量和合成气。一轮转化效率约为80%。因为反应性等离子体产生的含氧物种导致CH4有效离解,CO2和CH4的适当混合物的VGs的生长温度从预期的700 °C降低到仅300 °C。
-
中国人民大学《ACS SCE》:石墨烯水凝胶植入到碳布上,用于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
活性层与集流体的紧密结合对超级电容器电极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国人民大学秦玉军副教授团队研究提出提出了一种新颖且可行的策略,将石墨烯水凝胶植入到电沉积聚吡咯的碳布上,以获得特殊构造的电极。
-
二维MOF与氧化石墨烯构建的高通量及高稳定性纳滤膜
GO膜易于大量制备,但孔隙率低,渗透性差;其含氧基团在水中易溶胀,膜稳定性差。二维MOF纳米片具有多孔结构,可提升膜的渗透性;其片状结构与GO类似,有望与GO形成稳定的堆积结构。
-
北京大学刘忠范院士《AM》:超宽带强电磁屏蔽性能的铁磁石墨烯石英织物
近日,北京大学刘忠范院士、亓月助理研究员、河南大学陈珂教授、美国莱特州立大学吴志强教授等人利用卷对卷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批量制备了一种大面积、轻质、柔性、具有超宽带强电磁屏蔽效能的铁磁性石墨烯石英纤维织物(FGQF)。
-
突破堪比石墨烯,这个课题组如何一步步推动二维材料发展
时间回到2011年,郑健老师还在中科院化学所朱道本和刘云圻两位院士的指导下从事研究,研究的内容正是碳基纳米材料。当时,石墨烯方兴未艾,有研究就成功制备了粒径达到微米级水平的空心氧化石墨烯球。由于此类碳材料的性质与其自身尺寸高度相关,受此激励,郑老师开始寻求以还原氧化石墨烯前驱体制备空心石墨烯纳米球的方法。
-
维生素C还原氧化石墨烯增强多模态微电极
结合纳米碳作为神经电极涂层可以增强其表面积。然而,对电极进行微加工需要使用有害化学品和极端加热。在最近被iScience杂志接受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可扩展,方便和安全的还原技术,通过使用维生素C(VC)进行还原反应来获得还原的氧化石墨烯(rGO)薄膜。
-
石墨烯基超疏水钢涂层的环保制造
最近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侧重于环保石墨烯的恒磁电沉积,以在钢表面上形成超疏水涂层。稻草是一种生态良性的生物质材料,用于制造环保石墨烯。
-
青岛大学《ChemistrySelect》:绿色法制备海藻酸钴/氧化石墨烯气凝胶对亚甲基蓝的高效吸附性能
采用湿纺法和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 CA/GO 复合气凝胶。钴离子和钠离子的交换引起有机骨架的膨胀,同时利用钴离子和海藻酸盐的独特组合保留了海藻酸盐中的羟基,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材料。因此,CA/GO气凝胶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循环能力和高吸附效率的潜在吸附剂。对于实际应用,应进一步研究含各种污染物的废水。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YanJun Wan等–Ti3C2Tx MXene石墨烯氢键界面聚烯烃复合材料的增强电磁屏
在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折叠制备方法来制备PE复合材料,将一个排列良好、无缝的石墨烯框架与MXene纳米片预修饰的石墨烯结合到基体中。通过纳米界面工程,我们证明了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可以在相同填充填料的情况下得到进一步改善:石墨烯/MXene界面上氢键的形成以及无缝连接石墨烯框架的发展。在低填充量(3 wt %,含0.4 wt % MXene)的情况下,制备的PE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为61.0 dB,热导率为9.26 Wm-1 k-1。此外,基于我们的方法也可以生产出其他具有相同效果的热塑性复合材料。本研究为合理设计填料界面,制备用于微电子和微系统的高性能聚合物复合材料提供了思路。
-
浙大高超教授/李拯研究员:湿法纤维融合方法自组装的石墨烯纤维宏观结构
本文展示了一种多功能的湿法纤维组装策略,以氧化石墨烯纤维为结构单元,制造了多种石墨烯宏观组装材料,涵盖了2D(GOFPs,AGOFPs,JGOFPs)和3D(GFAs)结构。所有这些结构都是由石墨烯纤维组装,没有使用其它添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