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阻隔
-
范德比尔特大学Piran R. Kidambi课题组–采用原子薄层化学气相沉积石墨烯克服质子交换燃料电池膜电导与交叉平衡
与以往使用>50μm对称Nafion三明治结构的工作相比,本研究阐明了石墨烯缺陷密度和Nafion质子传输阻力对Nafion |石墨烯复合膜性能的影响,并发现了高质量的低缺陷密度CVD石墨烯(G)负载于Nafion 211(∼25μm);i、 例如,N211 | G具有较高的面积质子电导(∼6.1 S cm–2)和最低的H2交叉(∼0.7 mA cm–2)。
-
研究透视:石墨烯-渗透 | Nature
利用自聚集的超分子原理,创建了纳米石墨烯的稳定双层。由于双层纳米石墨烯中的空腔只能通过两个埃大小的窗口进入,任何被困在空腔内的卤化物,都必须通过单个苯孔渗透。
-
Maria Fyta 教授加入亚琛石墨烯和二维材料中心
在亚琛石墨烯和二维材料中心,Fyta 教授已经与 Max Lemme 教授开展了一个联合项目,该项目是 Cluster4Future nanodiagBW 计划的一部分,重点是优化二维膜中的纳米孔,用于先进的生物传感应用。
-
《Small》报道我院具有“阳离子识别”效应的石墨烯基膜用于高效脱盐领域取得最新进展
该研究首次提出引入离子液体(IL)插层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膜实现了具有“阳离子识别”的二维通道。此方法制备出的二维膜IL-rGO膜展现出优异海水脱盐性能和高稳定性,为设计出先进的二维纳米通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上海大学石国升研究员团队:具有小纳米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膜,用于有效快速去除微塑料和小分子
该研究制备了一种具有短Z型水传输路径和较低污染物分子吸附能的小侧向尺寸还原氧化石墨烯(S-rGO)膜。S-rGO膜对大型微塑料(MPs)的渗透率极高,为236.2 L m⁻²h⁻¹bar⁻¹(拒斥率为99.9%),对小染料分子的渗透率为234.2 L m⁻²h⁻¹ bar⁻¹,分别比具有较大尺寸片材的传统GO膜的渗透率高40倍和25倍。并且该膜在错流系统中的长期稳定性。在16小时内,膜保持了超过212.8 L m⁻²h⁻¹bar⁻¹的渗透性和99.9%的拒斥率。
-
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清洁生产与过程强化团队︱在MOF-801中优化掺杂氧化石墨烯以提高CO2吸附能力和CO2/N2分离性能
在本研究中,MOF-801作为主要材料,通过掺杂少量氧化石墨烯来显著提高对CO2的吸附能力。通过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实验,研究MOF-801和MOF-801/GO复合材料对CO2的吸附和分离性能,进一步探究吸附机理。
-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信息功能材料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Li Zeng等–氧化石墨烯中的水分子扩散: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的优势和见解
我们将四种机器学习(ML)算法(Bagging, XGBoost, AdaBoost和RF)与分子动力学模拟(MD)结果作为数据库进行比较,以预测氧化石墨烯关键结构特征(如氧化程度和层间间距)对水扩散的影响。机器学习结果表明,基于模型的XGBoost算法在四种模型中性能最好。此外,基于RF的机器学习算法评估了氧化石墨烯的两个结构特征对水扩散的重要影响。
-
以济之力|在绿色转型中,济宁赢得更高效发展
近日,距京杭大运河直线距离约10公里的山东金宇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车间,企业首席专家、天津大学教授苏延磊正在水循环系统旁认真记录净化水的各项指标。“废水零排放全靠企业自产自用的这张膜。”他拿起刚下线的一件产品介绍,企业引进天津大学低能耗水处理膜研发团队的技术,将石墨烯材料应用到水处理膜中,提高渗透通量的同时,降低产水能耗。
-
Clean TeQ Water 获得联邦政府资助用于石墨烯膜可行性研究
该计划计划于 2024 年 12 月至 2025 年 5 月期间进行,将评估石墨烯膜去除偏远社区饮用水供应中经常发现的污染物的能力,包括细菌、病毒、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可行性研究还将包括在偏远地区部署基于石墨烯的水处理系统的初步经济和可持续性分析。
-
书评|Angewandte Chemie|用于水、气体和离子分离的2D纳米片及复合膜
开创性的基于GO的膜在气体分离和可能的液体分离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性能。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交联GO膜提高了膜在水中的尺寸稳定性,使其有能力长期稳定的进行海水淡化。GO的交联还可以调节影响分子转运的纳米通道的大小,从而改善对一价和二价离子的排斥。
-
休斯顿,我们有解决方案!Evove 和 Altillion 宣布在美国开展新的 DLE 合作
下一代解决方案对于这些复杂盐水中的锂货币化至关重要,而这正是 Altillion 和 Evove 的优势所在。Evove 的超选择性膜和离子交换技术可去除盐水中不需要的固体物质和二价元素,而 Altillion 专有的 ALIX 工艺可有效浓缩和提纯锂。这些互补技术旨在共同应对产水盐水所带来的挑战。
-
基于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膜的离子分离
首先,概述了GO纳米流体膜的两种制备策略:平面内和层间纳米流体通道的构建。然后,讨论了影响通道内部和外部微环境的基本因素,解开了离子透过受限GO纳米流体通道传输行为的机制。重点详述了物理结构(如通道高度、长度和取向)、化学特征(如官能团、活性位点和电荷性质)和环境刺激(如驱动力、pH条件和竞争离子)的影响。最后,总结了GO膜在离子提取、离子去除和离子转移过程中的性能和应用潜力。
-
美国UWyo JACS:新COFs合成策略,解锁功能化石墨烯的精确掺杂与孔功能化
本研究设计并合成了新型高度有序的 2D 纳米孔石墨烯。这种简单的一锅法反应实现了多种孔功能和孔径。与产生绝缘材料的 GO 不同,这些 PAC COFs 即使在 C:X(X=N 和 O)比例为 3.3:1 时仍保持半导体性质。此外,与钴和氮掺杂的石墨烯相比,PAC COFs 在掺杂方面具有优势。未来的工作将涉及引入其他金属并研究它们提供的电子性质。
-
开拓可再生能源的未来:与马塞洛-洛萨达-伊达尔戈博士的精辟对话
马塞洛的研究重点是利用基于石墨烯的薄膜在原子尺度上过滤离子和气体。”我们分离出的晶体只有一个或几个原子厚,但面积可以达到微米甚至厘米。我们利用这些晶格中原子间的微小空间来筛除离子和气体。他解释说:”这就像制造最精细的筛子,使我们能够实现传统膜难以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的选择性水平。这种原子级的精确控制实现了氢同位素的分离,而这一过程对于核能和燃料电池的应用至关重要。
-
石墨烯做“筛子”,海水淡化更高效
该项目由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方海平团队研发,目前其科研成果——便携式海水淡化器已成功落地。这款海水淡化器外形和尺寸类似保温杯,重量不到1公斤,可为使用者提供超过1周的淡水。这款形似保温杯的海水淡化器原理并不复杂。它的内部采用了特殊的氧化石墨烯膜,从而在有效阻挡并过滤盐离子的同时,允许水分子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