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阻隔
-
青春创未来 实验室里搞发明,茶园田埂追梦想
团队中的“技术担当”黄柯向记者透露,传统提取技术效率低下,他们为此“死磕”技术难题,大学期间几乎泡在实验室里。最终,他们凭借“复合酶+石墨烯膜”在提取和纯化两个关键环节实现了重大改良。
-
又一位!麻省理工材料研究领域“明星科学家”王江涛回国加盟北京大学
报道称,王江涛在半导体碳纳米管垂直阵列方面取得了突破,并成功研发出具有精确可调孔径分布的纳米多孔单层石墨烯膜。
-
Nat Commun | 北京大学林立课题组通过堆叠双面石墨烯层制造防潮薄膜的原理
本文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对二维材料系统中水扩散的理解,而且使石墨烯薄膜接近于实际应用,如薄膜封装和先进封装。此外,为了实现所开发的阻挡膜的商业应用,应该开发基于卷对卷传输路线的批量传输系统,可能配备等离子体处理系统,以及薄膜张力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此外,还应引入TBO和PVDF的喷涂,以及以起泡为基础的分层,这与批量转移相对兼容。
-
研究前沿:石墨烯-膜材料 | 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
研究发现,在实现大面积石墨烯的均匀氧化中,氧化剂的质量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石墨烯转移过程中的裂纹形成,也限制了再现性,使用不需要精细浮动和处理石墨烯的方案,消除了裂纹形成,从而在交叉流模块中,实现了高性能50-cm2石墨烯膜。
-
【博士后】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江涛团队石墨烯分离膜方向博士后招聘启事
课题组未来将结合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面向高性能重离子分离、有机分子分离、同位素分离、反渗透和水净化等化工方面的应用,开发实用化、规模化的纳米多孔石墨烯膜制备技术。根据科研工作需要,现拟招聘相关研究方向的博士后1-2名,欢迎国内外具有相关研究背景的青年才俊加盟。本招聘长期有效。
-
深圳公示2024第4批科技计划验收通过和结题项目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示的项目持有异议的,请在公示之日起10天内以书面形式(注明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向我局反映。
-
二月二龙抬头 “龙膜”宝宝又双叒叕升级啦!
“超滤膜”宝宝:在“智创”超滤膜车间,10条“机械巨龙”24小时吐膜丝年产100万平方米,“膜法结界”可覆盖1.5个故宫!在利用石墨烯材料改性后的“超滤膜”宝宝还学会了“水下呼吸术”,拉满亲水性、通量大、强度高、抗污染等技能点!
-
三达膜:公司的黑金膜是基于石墨烯改性的内支撑PVDF膜,具有高通量和抗污染能力
有投资者向三达膜提问, 贵公司大力宣传的黑金膜相比传统膜材料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么?
-
兰州大学陈熙萌、李湛AM:跨越科技与自然的鸿沟——二维仿生膜为海水铀提取带来曙光
通过利用GO与工程细菌之间的电荷排斥作用,研究人员成功诱导液晶结构的形成,并在聚醚砜膜表面实现了逐层自组装。这种二维仿生膜通过施加层间压力将细菌压平,去除层间水分,最终形成致密结构。这种压缩效应不仅减少了功能基团之间的距离,还通过氢键作用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氢键网络,大幅度提升了膜的机械性能(拉伸强度提高了12.42倍)。更重要的是,压缩过程保持了细菌表面超铀结合蛋白(SUP)的活性,使其能够选择性地与铀酸根离子(UO₂²⁺)结合,实现了对铀离子的高效筛选与捕获。
-
NSR | 超薄层状石墨烯分离膜:实现水分子快速传输和离子高效分离
研究团队将少层原子薄层纳米多孔石墨烯进行交错堆叠,构建了兼具高渗透率和选择性的二维材料分离膜用于水分子/盐离子的高效选择性分离。
-
福建华佳彩取得延长 OLED 封装保存的膜层结构专利,延长封装保存时间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封装区与有机发光区之间制备高阻水氧能力的石墨烯层,使得石墨烯层与 Frit 胶形成两道阻隔层,将外界水氧环境与 OLED 器件的有机层分隔开,即使封装保存一定时间后 Frit 胶封装失效,也能通过石墨烯层阻隔水氧,延长有机材料寿命,延长封装保存时间。
-
深圳前海石墨烯产业有限公司申请连续生产高阻隔透明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膜专利,大大提高传感器对小分子的阻隔能力
本发明的一系列卷对卷透明柔性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膜的自动化生产方法,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生产出单层或多层石墨烯薄膜负载在聚酰亚胺上,利用石墨烯薄膜的高阻隔性,可大大提高整个传感器对小分子如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阻隔能力,阻隔性能极为优异,可大幅度的提高其使用寿命。能全程自动化操作,制备工艺简单,无需大量人员操作,可大规模生产,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和生产成本。
-
青海盐湖所在膜制备及分离领域取得进展
通过原位合成的方法,将Zn2+和Co2+嵌入GO层中,形成了2D Zn-Co-GOM复合膜。该膜在离子分离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选择性和透过性,尤其是锂镁分离方面,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Li+/Mg2+=191.13)(Nano. Lett.)。研究通过不同结合位点锚定的双金属离子(Sr2+,Fe3+)为桥接中心,在GO/SA交联复合膜内构建稳定和无缺陷的层间结构,制备了一种具有超亲水性、高盐耐受性、强耐酸碱性以及优良长期结构稳定和循环性能的GO/SA-SF复合膜。(Chem. Eng. J.)
-
247【ACS AMI】用于碳捕获的石墨烯/离子液体复合材料的设计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气体分离的石墨烯/离子液体 (GIL) 复合材料的设计,通过插入不同尺寸的离子来打开石墨烯片之间的层间空间。本研究利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优化了 GIL 复合材料的结构,发现可以使用各种常见的阴离子将可及孔径从3.4 Å 调整到6.0 Å。 气体吸收模拟预测复合材料可以在室温和1bar下提供高达 8.5mmol/g 的 CO2吸收量。 对混合气体吸附的进一步模拟表明,当可及孔径小于 5 Å 时,可以获得较高的 CO2/N2 和 CO2/CH4吸附选择性。因此,使用GIL 进行高选择性碳捕获具有巨大潜力。
-
Maria Fyta 教授加入亚琛石墨烯和二维材料中心
在亚琛石墨烯和二维材料中心,Fyta 教授已经与 Max Lemme 教授开展了一个联合项目,该项目是 Cluster4Future nanodiagBW 计划的一部分,重点是优化二维膜中的纳米孔,用于先进的生物传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