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佳技术转移案例丨最佳跨境创新技术产业化平台案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BGI布局全国,放眼世界,致力于打造以BGI为核心的覆盖全国的石墨烯产业网络。当前正在推进建设中的BGI产业基地和BGI分支机构包括:BGI宁夏分院和产业基地、BGI济宁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BGI福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和永安产业基地、BGI长三角研究中心等。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是北京市政府最早批准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由北京大学牵头建设,于2016年10月25日注册成立,2018年10月25日正式揭牌运行。BGI致力于打造引领世界的石墨烯新材料研发高地和创新创业基地,瞄准未来石墨烯产业,全方位开展石墨烯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核心技术研发,推动中国石墨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百佳技术转移案例丨最佳跨境创新技术产业化平台案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百佳技术转移案例丨最佳跨境创新技术产业化平台案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BGI布局全国,放眼世界,致力于打造以BGI为核心的覆盖全国的石墨烯产业网络。当前正在推进建设中的BGI产业基地和BGI分支机构包括:BGI宁夏分院和产业基地、BGI济宁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BGI福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和永安产业基地、BGI长三角研究中心等。

01、组织架构

BGI 自成立以来,发展十分迅速,现有研发大楼1万平方米,团队规模已达到260人。现拥有3个核心研究部、石墨烯装备研发中心、热管理技术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以及石墨烯薄膜生产示范中心,还拥有近10个企业研发代工中心、4个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和3个特种领域联合实验室。2017年12月26日,注册成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全方位推进石墨烯核心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百佳技术转移案例丨最佳跨境创新技术产业化平台案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主要包含标号石墨烯材料研究部、石墨烯纤维技术研究部、石墨烯器件与应用技术研究部、石墨烯装备研发中心、石墨烯质量检测中心等。

标号石墨烯材料研究部瞄准石墨烯未来产业的高规格材料之源及核心制备技术制高点,打造高端石墨烯薄膜材料生产基地,研发具有特定结构和优异性能的标号石墨烯薄膜系列产品。

百佳技术转移案例丨最佳跨境创新技术产业化平台案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石墨烯纤维技术研究部以特种应用为牵引,聚焦石墨烯及石墨烯复合纤维的制备技术,着力研发轻质、高强、智能的系列石墨烯纤维产品,打造高品质石墨烯纤维研发高地和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地。

百佳技术转移案例丨最佳跨境创新技术产业化平台案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石墨烯器件与应用技术研究部聚焦世界领先的智能器件与传感技术研发,有机结合石墨烯材料,拓展物联网等应用领域。

百佳技术转移案例丨最佳跨境创新技术产业化平台案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石墨烯装备研发中心是致力于石墨烯装备核心技术及工业化生产的研发部门,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专家团队在学术界和产业界被广泛认可。

百佳技术转移案例丨最佳跨境创新技术产业化平台案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石墨烯质量检测中心是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的公共测试平台,也是支撑京津冀石墨烯新材料研发的开放性实验平台,并且服务于全国石墨烯材料与相关产品的权威鉴定工作,是北京市首批科技类民非机构进口科研设备的免税资质认定单位。

百佳技术转移案例丨最佳跨境创新技术产业化平台案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02、运营模式

“鸡蛋模型”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是BGI在机制创新和运营模式上的一大亮点。基于此模式,BGI广泛聚集海内外石墨烯高端人才,全力以赴推动技术创新,融通石墨烯产业资源,引领石墨烯产业发展。

所谓“鸡蛋模型”即“鸡蛋的核心部分是蛋黄,对应150到200人的核心技术研发团队。这些人面向未来,追求卓越,扎扎实实地深耕未来石墨烯产业的核心技术,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因此比照蛋黄的蛋清部分,提出了‘研发代工’的概念。这是一个全新的产学研结合模式,针对企业的特定需求,组建由高水平专业人员构成的专门研发团队,做定制化的研发,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落地的捆绑式一体化合作模式。蛋壳部分就是实实在在的市场,不搞花样,一切都是市场需求引领的技术研发,有的是当下的市场需求,有的是未来的市场需求而已。既关注现在,又关注未来,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这是BGI独创的新发展模式。”

“研发代工”是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重要尝试。由科技研发机构针对特定企业的技术需求,组建由高水平专业人员构成的专门研发团队,面向市场需求开展定制化的技术研发。“研发代工方”与“企业方”通过全过程利益捆绑,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落地的无缝衔接。企业把研发中心建在专业研究机构里,由专业人员负责研发中心的运行。企业负责提供稳定的研发经费支持,研发成果由双方共同拥有,并优先落地到代工企业,双方按约定的比例分享成果转化带来的利益。在这个模式下,研究人员有了清晰明确的技术需求牵引和市场目标,避免了当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闭门造车”、研究成果不接地气因而很难落地的现实问题。对于代工企业而言,从此就有了真正的研发团队和研发力量,确保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刘忠范表示,“这种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还有助于改变以盲目追求发表论文为导向的当前科技评价体制,引导广大科研人员从事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让国家不断增长的科技研发投入能够真正开花结果。”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围绕明确需求,研发团队结合自身技术基础,定向开发出具有实际生产意义的新型材料。双方协同利用自身资源,对定向开发出的新材料新产品进行系统性测试和产业化产品替代,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工艺、攻克技术难题,同时形成一套完整的、可落地产业化设备、技术和团队,实现石墨烯新材料应用技术的转移转化。

百佳技术转移案例丨最佳跨境创新技术产业化平台案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该模式如今已运转近两年,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已达成了10个合作项目。签约合作伙伴数量正迅速扩张。这些合作伙伴包括研发代工企业或用户、以及项目合作等,涵盖了央企、国企、私企、知名投资机构、国防军工部门、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

在2019年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院士恳谈会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上,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与利特纳米合作建设发展石墨烯产业化转化基地项目正式签约。项目立足前沿新材料和新旧动能转换精神,在济宁高新区合作建立石墨烯研究院产业孵化基地,在济宁新材料产业园区合作打造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山东产业转化基地,实时保持山东石墨烯产业领先地位。

百佳技术转移案例丨最佳跨境创新技术产业化平台案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百佳技术转移案例丨最佳跨境创新技术产业化平台案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03、亮眼成果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充分发挥了其新型研发机构优势,成功与下游单位达成合作,针对其产品热管理应用需求,共同开发了符合相应要求的高导热/导电石墨烯材料,并实现了批量化制备。目前该石墨烯材料已实现稳定供货,并成功批量应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石墨烯材料的技术转化落地。

同时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取得了众多突破,其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可实现单批次25片4英寸石墨烯单晶晶圆的制备,在世界范围内领先实现了石墨烯单晶晶圆的可规模化制备。北京石墨烯研究院还有许多具有广泛应用场景的落地产品,如超级石墨烯玻璃具有传统玻璃所不具备的导电、导热、生物相容性等诸多优异特性,将大幅拓展玻璃应用领域,全面推动玻璃产业转型升级;烯碳光纤将成为传统光纤领域的变革性技术,有望在电光调制器、超快激光器、光纤探测器和传感器以及光纤通讯领域得到重要应用;折叠电池折叠10万次的剩余电量为99.99%,该技术已经进入中试阶段;世界首款透明柔性石墨烯天线可应用于5G通讯;石墨烯轮胎正在与宁夏的企业进行合作等等。

04、发展前景

石墨烯是当今世界最受瞩目的材料之一。它又被称为“黑金”“新材料之王”,被誉为改变21世纪的“神奇材料”。虽然只有一个碳原子那么厚,但石墨烯的强度却是钢的100倍,而且灵活度非常高。国家也从战略高度对石墨烯材料给予了重视,并积极扶持,实行政产学研协力推进。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的股东和合作伙伴拥有三个大型石墨矿,将布局石墨原材料的深加工,形成从石墨矿到石墨、石墨烯的全链条研发体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刘忠范院士提出石墨烯产业未来发展的三种方式:

“碳纤维模式”: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碳纤维已成为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领域的“杀手锏”级材料。理论上讲,石墨烯材料在诸多方面优于碳纤维,如果能够在材料制备上做到极致,未来的石墨烯材料必将成为某些领域“杀手锏”级的存在。

“塑料模式”:100多年前,人们发明了塑料,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石墨烯有着诸多优异的性能,显示出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不远的将来,或许能够像塑料一样,浸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硅材料模式”:硅是集成电路的核心材料,硅材料把人类带入了信息化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精神生活。石墨烯的载流子迁移率远高于硅材料,有望成为下一代集成电路的支柱材料。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进入“石墨烯时代”。

依据刘忠范院士提出的石墨烯产业未来发展的三种方式,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一方面通过坚持不懈的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研发,提高未来石墨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承载国家意志;另一方面通过“研发代工”直接对接市场需求,确保石墨烯产业具有市场牵引特色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来自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石墨烯网石墨烯网
上一篇 2021年12月21日
下一篇 2021年12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