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要“求新”,更要“求真”

获得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的“科创探新团队”是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团队自成立伊始便埋头专注于石墨烯的相关研究,科研创新的过程中充满了艰辛,为了科研攻关,团队成员放弃了双休日、寒暑假,每天都奋战在实验室,互相鼓劲,一起流汗,共同拼搏。几年下来,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3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授权及申请发明专利12项,在石墨烯及类石墨烯材料制备及应用相关领域发表SCI文章20余篇。这支“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把实验室当成全年无休的“练功房”,下足了“真功夫”,最终取得骄人的成绩。

教育部自2012年开始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立项”),至今已是第十个年头。政策自实施以来,受到全国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高校已经逐步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多层次、广覆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推动了大学生科研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的提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据教育部公布数据,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共有1088所高校参与,16万余名大学生踊跃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数量达38000多个,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勇立潮头、敢闯会创”的创新活力。

□陈勇

一、大创立项要把握好“求新”与“求真”的关系

在大创项目的管理指导中,我们既看到取得的显著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立项中申报选题不合理、研究设计不规范、实践效果不理想,甚至为了“求新”,做标题党,“假大空”,缺乏落地实践,拒绝长期深入的研究。究其本质,是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训练中未能充分把握“求新”与“求真”的关系造成的。如不纠正,势必致使以提升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素养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无法充分实现。

“求新”与“求真”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求新”需要放飞思想、天马行空,“求真”需要敦本务实、脚踏实地。在向性上,两者似是背道而驰的。但在质性上,“求新”是为当下的问题解决而求思、求变,需要立足于社会需求,植根于生产生活实践,否则就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而“求真”的过程,是用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去探究未知的领域从而产出新的见识或解决方案。“求新”和“求真”是相互渗透、互相转化的。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正是“求新”与“求真”的辩证统一。

如何在保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良好势头的同时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质量,在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育人”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掘其社会价值,要求我们把握好“求新”与“求真”的关系,鼓励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时既要“求新”,更要“求真”。

二、大创立项要选择“真问题”

何为真问题?“真问题”是在价值标准下建构的,在逻辑上能够自洽,在实践中能够确证的客观矛盾。学术研究中的“真问题”是有价值的,而价值发乎于需求,源自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因此,“真问题”是关乎民众、源自实践,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真问题”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关键,没有“真问题”,学术研究就会沦为“假研究”“空研究”,既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也无法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与诉求。有的大学生在立项的选题上追求标新立异,盲目追新、追热,却忽略了社会经济民生中的“真问题”。如此的研究,纵然资料详实、论证严谨、结论鲜明,却难以付诸实践和应用,难以真正为人民服务。如此的研究成果只能成为研究者的“自嗨”,而无法与大众的呼求相“共鸣”。对此,我们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选题引向解决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课题上来,关注人民大众的“痛点”和“痒点”,使创新创业更直接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使创新研究既可追求探索未知,又能聚焦惠泽民生。

获得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赛金奖的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雨点公益”项目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时团队聚焦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民生问题,通过公益创业实践为社区提供了残疾人精准帮扶的本地化解决方案,通过专业化的社工服务和手工艺培训赋能残疾人,激发残疾人的内生动力,打造残疾人手工艺品的电商销售平台为残疾人创收,创新性地解决了部分残疾人生活的“痛点”,化解了社区助残工作中多年以来持续“输血”却难以“造血”的难点。其实,创新难,解决问题难,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如果找到了“真问题”,找到了症结所在,及时转换思路,就有可能找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总而言之,求真可以让创新更容易发生,让创业更接地气,让创新成果的生产力得以充分释放。我们希望大学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能够不断地找出“真问题”,作出“真创新”,通过聚焦社会经济民生来厘清创新研究的“真问题”,让创新研究与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更好地契合。

三、大创立项要做“真实践”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求真,在于通过科学的探究和实践过程来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认识,从而有效地解决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结合实践才能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实践才能得出解决问题的真判断。我们发现,有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中好大喜功,不管条件是否许可、能力是否可达,一心只想获得新发现,实现新创造,但是研究过程中浮于表面、纸上谈兵,缺乏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的“真实践”。实践出真知,创新创业成果的可行性、可靠性必须要靠实践检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希望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重视实践和调查研究,以此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同时,创新创业项目管理部门也应当改进创新创业项目的评价考核机制,倡导过程评价,建立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大学生躬身实践、实事求是。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是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的同期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脱贫。赴延安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团队围绕“青春之歌”“红色记忆”“筑梦踏实”等主题,通过寻访梁家河、走访“八一”敬老院、参观革命旧址、聆听专题辅导、开展青年乡村创客沙龙、举办乡村创客高峰论坛等实践形式,在革命圣地追寻革命前辈伟大而艰辛的历史足迹,学习和感受当地的精神财富,实地了解老红军、下乡知青们伟大而艰辛的青春“创业”史。大学生们行走在田间地头,学以致用为帮扶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出谋划策,通过实践检验着创新创业研究成果的可行性,通过实践创造着新的思路和见识。总之,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新知”。我们要鼓励大学生扎根实践,让“躺”在论文里的研究成果真正产生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蓬勃兴起。

四、大创立项要下“真功夫”

创新不易,创业更难,任何创新创业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参与者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和失败的磨练,下一番“真功夫”。创新研究的创想和假说需要经过一次次的科学实验来证实或证伪,创业计划的落地实施需要创业团队克服前所未知的困难来实现0到1的突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只有下“真功夫”“苦功夫”才能练就一身“真本领”“硬本领”。然而,有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上懒于进行严谨的探究程序,在没有充分数据的支撑下夸大研究结果的创新性,遇到困难和挫折便轻言放弃,拒绝长期、深入的刻苦钻研,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埋头苦干的“真功夫”。创新创业之路,没有捷径,不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重大创新成果的取得,靠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创新创业路上,只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守得住初心,才能见得云开月明,梦想成真。

获得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的“科创探新团队”是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团队自成立伊始便埋头专注于石墨烯的相关研究,科研创新的过程中充满了艰辛,为了科研攻关,团队成员放弃了双休日、寒暑假,每天都奋战在实验室,互相鼓劲,一起流汗,共同拼搏。几年下来,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3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授权及申请发明专利12项,在石墨烯及类石墨烯材料制备及应用相关领域发表SCI文章20余篇。这支“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把实验室当成全年无休的“练功房”,下足了“真功夫”,最终取得骄人的成绩。

唯实求真,守正创新。找真问题、做真实践、下真功夫是创新创业的正道。

在这条探索之路上,我们希望看到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主体的公民意识与责任担当,看到大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尝试的冒险精神,看到一群心怀社会、浪漫又现实、理想又实干的大学生,迎着新时代发展的曙光,昂首前进。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

本文来自大众日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石墨烯网石墨烯网
上一篇 2021年3月18日 08:35
下一篇 2021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