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进口塑料垃圾

环保高压、洋垃圾禁令,再加上大城市功能疏解带来的压力,废塑料回收行业正面临行业重构。

作为曾经的“洋垃圾”进口第一大国,中国正一步步收紧固体废物进口政策。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进口废塑料达705万吨,2018年的全年进口量骤降为7.6万吨,同比下降99%。进口塑料入关遇阻,国内的废旧塑料回收率也在下降。《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国内废塑料回收量为1693万吨,较2016年下降了185万吨,降幅为9.9%。

环保高压、洋垃圾禁令,再加上大城市功能疏解带来的压力,废塑料回收行业正面临行业重构。

变局

要看清塑料回收行业的形势,理解产生塑料垃圾的来源十分关键。

海洋保育协会(Ocean Conservancy)研究指出,海洋中的塑料主要来自陆地垃圾。大部分塑料垃圾通过河流到达海洋,溯其源头,主要为流经亚洲和非洲人口密集区域的十条重要河流,这些地区缺少足够的垃圾处理及回收设施,造成垃圾大量外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8年发布报告称,全球塑料垃圾的产生量正在持续增加,每年超过3亿吨流入环境中,损失约130亿美元。塑料垃圾的一部分可以焚烧和回收利用,但丢弃和填埋的塑料垃圾不断在环境中增加,预测到2050年达到约120亿吨。

巨大体量的塑料垃圾背后,必然有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条,过去数十年里中国一直是洋垃圾进口第一大国,塑料垃圾占了其中相当大的比例,国内的塑料再生产业也一度依赖进口塑料垃圾存活发展,但近几年形势急转直下。

进口渠道方面,生活类废塑料已经在2017年年底被禁止,工业类废塑料也已在2018年底彻底被禁止。这意味着国内长期进口废塑料的历史将被终结,国家限制废塑料进口势不可挡,再生塑料产业短期内的萎缩和长期重构成为必然趋势。

此外,近几年环保话题不绝于耳。从2011年开始,伴随着对河北文安、山东章丘的清理;2013年环保整顿逐渐全面化,2015年最严环保法出台执行并环保整顿常态化以来,国内再生塑料中小作坊企业生产的不稳定性越来越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80%的再生塑料市场面临环保整顿或取缔的尴尬局面,28个城市共向环保部提供“散乱污”企业数万家。

如果说环保整顿关停了小型工厂与家庭作坊,“禁塑方案”则直接影响了大型再生颗粒工厂的货源供应,整个进口废塑料再生造粒产业可能因此前路渺茫,几百万吨的原料缺口需要寻找新的方向。

再生塑料产业的崩盘,使得原料涨价成为一种趋势,缺货成了常态。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透露,2018年中国再生塑料综合开工率仅有三成左右,相应供应方面也长期处于吃紧状态,从而导致国内在新料价格持续走低的压力下,再生料价格仍然僵持难下。

同时,国内再生料需求欠佳,市场行情偏淡,生产需求或将持续减少。如PE、PP、PVC、ABS、PS、PET等再生塑料原料市场近期交投平淡,大部分再生塑料厂家不得不小心谨慎,纷纷退市观望。

纵观行业所处背景,再生塑料行业目前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一方面在国家禁塑政策影响下,再生塑料价格上涨,厂家货源供应吃紧;另一方面再生料生产消耗减少、需求欠佳,整个再生料行业急需打破进退两难的市场僵局。

谁从中受益

一直以来,由于从国外进口废塑料比进口塑料原料成本低,而且废塑料在经过处理后仍能保持较好的加工性能,进口废塑料受到再生资源行业厂家青睐,甚至依赖其降低成本。“洋垃圾”禁令一出,势必会引起原材料成本上升。

对国内多数进口贸易商而言,禁令的颁布将意味着其必须要重新规划采购渠道,无论采购内容还是采购来源等都将是一个重新构建的过程。

如果是纯进口而自身并没有加工工厂的贸易商,这种操作已经被定义为不规范,严格来说进口毛料需要有与其申请量匹配的生产能力,海关等执行部门也在严查废塑料的流向,因此这类型企业必然要转型升级。部分企业已未雨绸缪,在禁令未颁布时已经完成原料来源从进口100%转为国产的转变,仍有多数企业在进行转变。

海通证券研报指出,废塑料作为国内塑料原料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禁止进口将带来塑料原料供给收缩,不过国内塑料原料生产企业有望受益。

近三年中国再生塑料产销量虽然整体有所下滑,但需求规模基数较大以及绿色环保趋势的推动,使得中国再生塑料市场规模出现了一定回升。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再生塑料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数据:中国再生塑料行业市场规模在2016年开始逐步回升,2017年再生塑料行业市场规模1296.9亿元,同比提升8.16%。

事实上,一众塑料原料生产企业确实在2018年有了较大幅度的业绩增长。以国风塑业(000859.SZ)为例,其1月21日晚间披露的2018年度业绩预告,预盈约9500万元,同比增长约58%。

生物降解与改性塑料风口

受废塑料进口的限制,中国再生塑料市场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大。再生塑料市场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将继续缩小,单纯的贸易企业压力更大,不同企业类型面临的风险与选择大相径庭。

自2008年6月实施“限塑令”以来,中国的塑料产业其实迎来了一波“黄金发展期”。它导致价廉质次的超薄塑料袋失去销路,行业内众多小企业、小作坊被洗牌,但大型塑料包装企业超薄塑料袋产品较少,转型相对容易,因此多数表示所受影响不大。大型企业拥有更多市场机会,例如以葛洲坝(600068.SH)、启迪桑德(000826.SZ)等为代表的央企和上市公司纷纷进入塑料再生行业,将为行业带来现代化资本运作和管理理念,成为行业的领导者,通过资本运作和产业合作提升塑料再生行业的发展。

中型企业则向规模化发展转型,技术创新带来的回报不可小视。而家庭作坊式的厂家则可以选择进入园区,避开政策红线,抱团合作降低经营成本和市场风险。

此外,市场上可降解塑料袋、环保厚塑料袋、无纺布袋等产品销路变得更好,刺激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研发,塑料行业的整体利润率也将显著提高。

国家发改委准备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研究制定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相关实施方案,督促地方特别是城市加大落实的力度,相关部门还将推广更加环保的新型材料。

上述政策有望让完全生物降解塑料迎来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近年来全球生物降解塑料产需均呈较快增长趋势,根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球生物降解塑料需求量将达到322万吨。

目前,国内从事改性塑料生产的企业超过3000家,年产能超过3000吨规模的企业只有70余家,未来改性塑料随着市场应用面的越发扩大,将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大产能投放,从而引发市场总量的扩大。

德国经济发展中塑料和钢铁应用比例为63:37,美国为70:30,世界平均水平也达到50:50,相比较国外市场改性塑料行业的发展成熟,中国改性塑料行业起步较晚,大规模改性塑料的应用刚刚起步。受生产技术所限,国产改性塑料在精密制造业应用比例就更低,中国目前的塑钢应用比只有30:70,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考虑到中国是制造业大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改性塑料技术的不断提高,未来市场对改性塑料的需求将十分巨大。

市场总量的扩大可能会带来产品同质化的加剧,当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其他领域已有先入者筑起壁垒,企业要想发展就得在自有领域进一步做专做精。

汽车、家电几乎是每个改性塑料企业必争之地。比起其他改性企业,南京聚隆(300644.SZ)在轨道交通这块阵地上,国内改性企业几乎是无人能敌,这也是南京聚隆近些年营业收入较高的原因之一。广州金发科技(600143.SH)等以改性塑料、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环保高性能再生塑料、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为主业的企业也会迎来较大的发展机遇。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石墨烯网石墨烯网
上一篇 2019年3月5日
下一篇 2019年3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