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范:让科学家和企业家同乘一条船

虽然国内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石墨烯相关产品,但大多还是“三大件”,即石墨烯电热产品,石墨烯改性电池以及石墨烯防腐涂料。这些产品很难给人类生活带来颠覆性的改变,他认为,一个杀手锏级的应用,应当可以让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创造出新的产业。因此,他始终致力于探索更多方向,提供最好的材料与装备。

中国企业如何突围“卡脖子”?

本次常委会会议上,第五专题组的主题是“切实加强基础研究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刘忠范选择这个专题,是因为他对“基础研究及应用”“卡脖子”等方面有太多话要讲。

为何会被“卡脖子”?

大多数人的答案是:中国起步晚、起点低,所以一直在拼命追赶。

刘忠范却说,这个答案并不是很严谨。相比欧美,中国工业化时间确实晚一些。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中国从古文明延续到现在,已经悠悠数千年岁月。回顾往事,我们很容易发现“卡脖子”这事自古就有,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匈奴人发明了马镫,就能卡汉武帝之前的大汉帝国的脖子。其后鲜卑人、柔然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在不同时间段,都能通过骑兵从军事上卡农耕王朝的脖子。24史全程,很大部分讲的都是被马镫“卡脖子”的事儿。对中国来说,如今“卡脖子”的工具不过是从马镫变成芯片。

多年来,作为一线科技工作者,刘忠范一直试图在新材料领域突围“卡脖子”,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创建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正是他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一种探索和实践。

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薄、最坚硬、导电性和导热性最好的新材料。2004年10月,英国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报道了第一篇关于石墨烯的热点论文,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石墨烯热”。

人有我无,那不行!更何况如此前沿的科技领域!当时很多从事材料研究的人都转到了石墨烯领域。刘忠范一直持着谨慎的观望态度,没有着急“烧热灶”。2008年,他专门花了大半年时间,满世界跑去参加石墨烯相关的学术会议,最后下决心进入这个全新的领域。他把原本负责的碳纳米管研究工作交给另一位团队成员,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到石墨烯研究上来。

“有它行没它也行”,这不是刘忠范心中杀手锏级别的应用。前沿新材料研发投入大、周期长、落地难,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点难点。虽然国内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石墨烯相关产品,但大多还是“三大件”,即石墨烯电热产品,石墨烯改性电池以及石墨烯防腐涂料。这些产品很难给人类生活带来颠覆性的改变,他认为,一个杀手锏级的应用,应当可以让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创造出新的产业。因此,他始终致力于探索更多方向,提供最好的材料与装备。

“要做点真正有用的东西,或者上书架或者上货架。”这是刘忠范一贯的理念。上书架,并非简单地发表学术论文,而是真正对科学有用,是能够在教科书里找到;而上货架,并非简单地申请几项专利,而是真正对国计民生有用,是能够在百姓生活里找到。

刘忠范:让科学家和企业家同乘一条船

但是,我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也让刘忠范颇为头疼:我们拥有庞大的基础研究大军,也拥有极为活跃的产业大军,但基本上是各行其道。这就是突围“卡脖子”时的堵点。

“新型举国体制应该与市场机制有机融合,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必须重视企业的参与。特别是民营企业,他们有着强烈的创新意愿。”他认为,要保持高科技产业繁荣发展,应像重视和尊重科学家那样,重视和尊重企业家。

毕竟,在市场上“游泳”的不是科学家,而是企业家,应该让科学家和企业家同乘一条船。

同乘一条船,刘忠范所在的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是怎么干的?

在研究院办公区的醒目位置,有一块展板上写着“研发代工”。这是刘忠范带领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围绕体制机制开展的一项重要尝试。

他说,希望用“研发代工”解决企业研究能力不足、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效率低以及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与传统加工制造领域的代工生产不同,“研发代工”是专业研究机构给企业“打工”做研发,针对企业的需求,组建专门的研究团队,开展“定制化”的研发工作。企业把研发工作建在专业研究机构里,由专业人员负责研发中心的运行。企业负责提供稳定的研发经费支持,研发成果由双方共同持有,并优先落地到代工企业,合作双方按约定比例分享成果转化带来的收益。“研发代工”模式将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利益共享,既避免了科研人员“闭门造车”、研究成果不接地气的问题,也规避了“教授办企业”存在的高风险性。

如今,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已陆续成立“神州轮胎研发代工中心”“利特纳米研发代工中心”等多个企业研发代工中心,正在加速推进石墨烯新材料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研发代工”仅为刘忠范的一次尝试,在发挥企业作用方面,他有许多建议。不仅仅是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上,在全国“两会”上,他也屡屡提及。这些建议,来自刘忠范在科研一线的感受和思考,以及对科技行业的深入观察和调查研究。

比如,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吸纳企业和社会资本,建设政产学研协同的新型研发机构。重启升级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让中小企业家像科学家一样自由申请竞争性的研发经费,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一个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就是让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能够按照一个目标,分门别类,发挥各自所长。”刘忠范说,这样才能让理论转化,把实验室里的样品变成规模化的产品,进而变成落地的商品。“科学家是间接创造生产力,企业家是直接创造生产力,都不能被轻视。”

本文来自北京政协,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石墨烯网石墨烯网
上一篇 2023年9月12日
下一篇 2023年9月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