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履职记】
出了中关村,一路向北,再向西,远离城市喧嚣,在靠近西六环的僻静处矗立着几栋气派的大楼。这里是中关村翠湖科技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以及他创建的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就在园区里。
最近,刘忠范很忙。如果不在办公室,那很可能是外出调研或开会了。多年来,这位一线科技工作者一直试图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创建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正是他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一种探索和实践。
“我们国家存在着严重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我们拥有庞大的基础研究大军,也拥有极为活跃的产业大军,但基本上是各行其道、各自为政。”刘忠范直言。
如何破解科技和经济“两张皮”难题?刘忠范曾多次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比如,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吸纳企业和社会资本,建设政产学研协同的新型研发机构。重启升级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让中小企业家像科学家一样自由申请竞争性的研发经费,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这些建议来自刘忠范在科研一线的感受和思考,以及对科技行业的深入观察和调查研究。近来,他还注意到一个亟待引起重视的问题——很多人对“新型举国体制”的认识存在误解,导致一些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存在一拥而上的现象,将来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在他看来,并非所有科技领域或环节都适合举国体制。基础研究领域不适合实行举国体制,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科学发现根本不是“规划”出来的。科技成果的落地也不适合举国体制,这是市场行为,必须通过市场机制、通过企业来解决。
“真正需要依靠举国体制和政策导向来推动的,是基础研究和产业落地的中间环节。”他指出,目前,我国创新链条的中间环节,即工程化验证、规模化工艺、成熟的工艺积淀严重缺失,暂时很难由基础研究和产业大军自行解决,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举国体制来弥补,以解决某些投入巨大的“卡脖子”问题。
刘忠范强调,通过举国体制组织力量集中攻关,解决当前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很有必要,但千万不能把它理解为“全民动员”。技术和工艺的推广应用及产业化,最终都要依赖企业,通过市场来落地。
“新型举国体制应该与市场机制有机融合,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必须重视企业的参与。特别是民营企业,他们有着强烈的创新意愿。”他认为,要保持高科技产业繁荣发展,应像重视和尊重科学家那样,重视和尊重企业家。毕竟,在市场上“游泳”的不是科学家,而是企业家,应该“让科学家和企业家同乘一条船”。
【记者手记】
与许多科技工作者不一样,刘忠范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非常关注科技成果的落地和产业化发展。在他看来,我国每年产出大量论文,但很多不为企业所用,企业迫切需要突破技术瓶颈,却缺少研发能力,这种矛盾现象让人着急。
于是,刘忠范在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开始了自己的探索——提出“研发代工”的概念,从企业和市场寻找真正的技术需求,组织团队开展“一对一”的研发服务。经过几年的实践,收到不错的效果。这使他更加坚信,科技创新不能忽视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在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同时,要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以产业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策源的主战场,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应用的格局。
“不经过市场的洗礼和企业的努力,再好的创新成果也无法变成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他说。
市场的需求,其实就是人民的需求。刘忠范的这番话,意味深长。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科技工作者,需要更多这样的科技创新。
(本报记者 陈海波)
本文来自光明日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