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蝶变: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此外,还有致力于推进面向临床应用的脑科学与神经医学前沿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的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以及兼具石墨烯材料研究和成果产业化的广东省石墨烯创新中心2个小型研究平台,均已投入使用。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0月14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通讯员 杨明玉)俯瞰深圳西北,宛如飘荡在绿水青山间的壮美虹桥、繁花似锦如诗如画的欢乐田园、色泽古朴厚重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富有科技韵味的科学城启动区项目现代建筑群、波光辉映水禽翻飞的茅洲河畔……受到各界热捧、有着强烈“磁吸”作用的光明,正从昔日一派田园风光的农场,蝶变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深入推进,光明区勇担使命,踔厉奋进,不断推动创新引擎换代、发展动力换挡、城市能级提升,科学集中度显示度逐渐提升,自然之美、都市之美、科学之美正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交相辉映。

开工建设&改革创新
光明科学城建设步稳蹄疾

感恩奋进再出发,激情满怀创新局。

今年9月19日,即光明行政区成立四周年的当天,光明区举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开工活动暨光明科学城科技金融专项合作签约仪式。此次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大科学装置集群配套设施项目开工,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稳住经济大盘、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光明科学城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体现。

日前,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配套设施统筹开发项目成功获得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投放12.75亿元。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131.2亿元,属片区统筹开发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科研配套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项目已立项子项目8个,投资额合计约41亿元,包括一号道路、科学家谷(科旅之家与多功能馆、科学公馆)、科学城大装置区中试转化基地、南科大高等研究院改造等。项目建成后,将为大科学装置运行、科研工作者进驻提供高质量的科研空间和市政配套基础设施保障,助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核心区。

在光明科学城科技金融专项合作签约仪式上,光明区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市分行签署100亿元光明科学城科技金融专项合作协议,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互联网科技”优势,通过微众银行的大数据、金融科技力量,以及联合担保机构的担保资源,有针对性地解决科技型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阶段的融资需求,通过开发性金融助力光明科学城科技产业发展,打造政银合作和科技金融创新的“新样板”,推动光明区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当日下午,光明区召开改革创新奖表彰大会,动员和号召全区广大党员干部,以改革创新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为榜样,凝心聚力绘就光明新篇章。大会表彰了“开展群众诉求服务机制改革”等10个优秀项目、10个先进集体和10个先进个人,现场发布了《光明区2022年度光明科学城建设卓越贡献奖评选工作方案》,进一步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激发全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推动光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光明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各级各部门强化责任落实,各领域改革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在创新发展、基层治理、生态保护等重点改革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形成了一批制度性成果。比如,区土地整备部门探索形成了大片区“二次开发”新范例,13号线车辆段项目成为光明建区以来规模最大的综合开发项目;区发改、科创等部门依托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在全国首创“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成果转化模式,相关做法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纳入《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面向全国推广;区信访部门探索打造了群众诉求服务“光明模式”,建立“社区发令,部门执行”工作机制,推动98%纠纷当天化解,相关做法列入2021年广东省政府第129项重点工作,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等等。

在行政区成立四周年的日子里召开改革创新奖表彰大会,光明区旗帜鲜明,旨在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开创良好态势,以更加实干的作风、更加饱满的干劲、更加过硬的本领,以新担当新状态,共同打造卓越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科研重器&政策赋能
持续优化创新创造创业环境

新征程新作为,光明交上靓丽的发展答卷。

作为全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自2018年行政区成立以来,光明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从483亿元增加到804亿元,年均增速达9.5%,高于全市年均增速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700亿元,占GDP比重达54.6%。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847家增加至1735家,国高企业从987家增加到1703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362家。

光明科学城无疑是光明区最靓丽的一张名片。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在信息、生命、新材料三个领域集中了一批一流科研机构平台,创新载体呈现“9+10+2+2”布局,即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个科研平台、2家省实验室、2所研究型高校。

纵目光明科学城北部,面积12.7平方公里的装置集聚区分布着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算中心二期、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深圳湾实验室、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筹)等研究型高校。

其中,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列入市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合成生物研究设施是规模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应用范围最齐全的全球首个合成生物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是服务脑功能、脑疾病、类脑智能与脑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转化的研究设施。目前,项目已进入全面收尾阶段,预计2022年底交付投入使用,届时将成为脑科学与合成生物学研究及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与“加速器”。

鹏城云脑Ⅲ是光明科学城首个取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建设成为兼顾通用计算和人工智能计算的超级算力平台。设施和土建工程分离建设,已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关规划。目前项目正抓紧推进,力争年底动工建设。

此外,还有从设计、合成、表征到计算反馈的材料研究综合性装置——材料基因组设施;针对空天、深海、辐照等特殊环境下的材料研究装置——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设施;将建设成为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多模态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的精准医学影像设施以及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等设施均加快前期工作。这些兼具科研重器未来启用后,将既对学术界共享,也对产业界开放。

光明科学城将共布局10个前沿交叉科研平台,包括3个信息支撑平台、5大检验检测平台、2个小型研究平台。

作为信息支撑平台之一,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为生命科学领域设施提供数据存储、数据计算、智能分析等服务;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将提供科技创新战略决策与规划布局支撑、科技资源系统与运筹、科技主题数据库等科技信息服务;而国际创新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将打造国内首个聚焦新兴产业前沿领域的产业信息情报服务平台。

5大检验检测平台,则包括正在前期推进的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建成后将开展量子计量与传感基础研究、先进测量技术应用研究;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光明分院,提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药品及医疗器械专业性检验等服务。以及已经投入使用的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为环保产品提供检测与评价服务、认证服务,并提供标准化孵化平台;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提供光伏产品测试条件,并提供检测、科研等服务;国家电动汽车产业计量中心(广东),提供电动汽车整车计量测试、电池计量测试、充电系统计量测试等公共计量测试服务。

此外,还有致力于推进面向临床应用的脑科学与神经医学前沿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的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以及兼具石墨烯材料研究和成果产业化的广东省石墨烯创新中心2个小型研究平台,均已投入使用。

作为光明科学城布局建设的两家省级实验室之一,深圳湾实验室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广东省实验室,重点研究肿瘤、代谢与心血管、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和干预,目前4万平方米过渡场地已进驻近千名科研人员;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则主要围绕区块链与智能监管、数字经济与社会治理、智慧医疗与健康产业等领域开展研究及平台搭建,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已有逾6000名师生入驻,2022年9月已全面交付;深圳理工大学(筹)明珠校区已投入使用,永久校区已于2021年12月开建。

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推进、建设到落成,让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框架初显,不仅强力激活光明产业发展潜力,也为光明的高质量发展积蓄势能。

光明区正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总牵引,以科学城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为抓手,着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围绕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光明近年先后出台多个综合性政策、专项政策,极大激发了全域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为打造人才高地,光明区编制了光明科学城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打造“规划+计划+办法”人才政策体系,全区高层次人才数量翻倍。向科学城重点人才配租住房3161套,发放新引进人才租房补贴8114万元。同时积极发挥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全年资助项目1514个,拨付资金2.4亿元……

过去3年,国内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超过半数落户深圳,其中近70%集聚在光明区。截至目前,光明区已有合成生物企业37家,总估值达166亿元,总产值21.75亿元。这无疑是得益于光明区2021年10月在全国率先发布的关于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4个1000万”激励措施,从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帮助企业解决痛难点,给予全国最高最优政策扶持标准。政策扶持力度之大引发全国性关注,促进合成生物在光明集聚发展。

2022年8月,光明区再度全国首创,印发了《深圳市光明区关于支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作为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国家“十四五”期间重点布局的科技攻关领域之一,也是深圳“20+8”产业布局重点培育发展的未来产业之一。光明区重点发展“8+5”产业集群,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便是其中之一。

业界业已注意到,《措施》的发布实施将充分发挥光明科学城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上的优势,聚焦未来产业,推动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助力打造全球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地。

一系列创新性政策的重磅推出,汇聚战略科技力量,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激活产业创新动能,不仅加快了科学城创新生态的构建,赋予光明更强劲的创新动能,更体现出光明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心和定力。

医疗高地&教育高地
深圳北部中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2022年9月2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举行三甲揭牌仪式。

近年来,光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积极践行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持续推动深圳北部中心医疗高地建设取得新进展。辖区内的中山大学第七附属医院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今年先后顺利通过三甲医院评审。未来随着光明科学城的建设和发展,一流的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高校汇聚于此,全区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将更加充沛,医疗卫生体系将更加多元丰富,病有良医的民生福祉将更有保障。

深圳北部中心医疗高地建设将更具发展活力和想象空间。

如今的光明大地上,高端医疗资源集聚,中山大学第七附属医院二期建设大幕初启,深圳中医院光明院区一期年底前建成并交付使用,斥资30亿元打造的国科大深圳医院新院区正在紧张的施工建设中。

在2022年秋季学期到来之际,光明区教育系统亦是利好频传:

近三年来,投入146亿元打造高品质教育,新增学位近3万个;以“综合性大学办附校”“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办分院、附校”“名校(园)+合办校(园)”的合作方式,为教育内涵发展聚智聚力……随着光明科学城建设步伐的深入推进,可以用“量质齐升”“突飞猛进”来概括光明教育发展成效。

在2022年深圳市基础教育系统“年度教师”评比中,光明中学钟杰老师荣获深圳市“年度教师”,这是继2020年光明区实验学校张夏乐老师成为光明区首个深圳市“年度教师”后,这一殊荣在光明“梅开二度”。

这一系列耀眼的成绩背后,正是光明教育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核心竞争力的不倦耕耘。光明区正通过外引内培、名师引领等举措,着力打造高质量创新型教师培养体系。一个令人振奋、引人关注的区域教育高地正逐渐形成。

本文来自深圳特区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石墨烯网石墨烯网
上一篇 2022年10月14日 07:29
下一篇 2022年10月14日 08:5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