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关注风向变化,但不急于追赶潮流”——碧桂园创投的“碳中和”投资路径

从石墨烯原料生产到导热膜制备,全产业链所涉及的工艺环节复杂、环保要求颇高,真正实现规模量产且投入商用的企业并不多,很多企业都被卡在量产环节,前途未卜,不乏前车之鉴。

“我们一直都关注碳中和,你如果去我们集团总部看看,大楼外墙都是绿色植物。”碧桂园创投董事总经理韦毅朗声笑道,他语速飞快、但绝不拖泥带水。

接受采访时,韦毅团队的又一个碳中和项目正在落地。10月13日,光伏企业极电光能宣布完成Pre-A轮融资,这家钙钛矿新锐企业本轮共募集资金2.2亿,领投方正是碧桂园创投。

“我们关注风向变化,但不急于追赶潮流”——碧桂园创投的“碳中和”投资路径

2018年韦毅接到碧桂园创投的工作邀约。在那之前,他曾任职毕马威咨询,持有华威大学制造工程学士、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硕士学位,以及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资格,也曾有过汽车O2O的创业经历。

2021年,“碳中和”与“大消费”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灼热的焦点,韦毅主导了碧桂园创投的多个“碳中和”项目。

如果说大消费更多是一个以产品品味、商业模式为主的“亲民型”赛道,“碳中和”则更考验投资机构的专业判断和眼界。

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氢能、光伏到低碳农业,碧桂园创投在“碳中和”赛道的斩获颇丰,收获了诸如蜂巢能源、墨睿科技、极电光能等项目。这样的成绩并非源于盲目追随市场热点,事实上,自2019年成立起,碧桂园创投已在硬科技领域中储备了足够多的相关项目和投资经验。

如何在“碳跃进”中保持冷静?韦毅的回答是:回归价值本质。企业早期发展过程中既要做出技术判断和识别,也要争取在其市场化落地的拐点加入。

为什么是蜂巢能源?

2021年7月30日,蜂巢能源B轮融资交割仪式在江苏常州举行,融资总额102.8亿人民币,投资机构十余家,碧桂园创投是其中投资金额颇高的一家。

蜂巢能源由长城汽车分拆而来,成立于2018年,此时已完成三轮总计近150亿元的融资,无论融资速度或金额都表现亮眼。

“我们关注风向变化,但不急于追赶潮流”——碧桂园创投的“碳中和”投资路径

B轮融资交割仪式现场

作为成立不到三年的产业资本,碧桂园创投管理合伙人牛若磊总结说,他们在新进入一个行业时,会首先选择投最核心的企业。

韦毅对此也十分认同,“在一个赛道里,如果我们觉得没有足够符合标准的投资标的,不会硬生生去投。”

在韦毅看来,动力电池行业和储能行业,中国非常有希望在全球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中国电池企业面对的不仅只是中国市场,而是全球市场。

韦毅表示,动力电池是一个万亿级赛道,赛道足够大,能够容纳足够多的玩家。而且,行业壁垒高,重资产、重技术,行业中领先的企业能保持很好的竞争态势,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事实上,受产能限制,动力电池市场多数时候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2020年以来,大众、奔驰等整车厂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参与国轩高科、孚仁科技等电池企业,以确保稳定可靠的电池供应。这也给了一些后发优势的动力电池企业机会。

2019年,蜂巢能源在产线还没有建起来时就投入数亿元做研发,并一直保持研发投入惯性,这些研发投入将持续为其产品迭代带来优势;他们很早就在磷酸铁锂、三元、无钴、固态电池等领域全面布局,对正负极材料、隔膜、锂矿、钼镍矿等都有锁定。背靠长城汽车,它同时又聚集了非常多的股东方资源,能帮助它快速拓展业务,韦毅说,“综合下来,蜂巢能源是市场上少数能满足我们投资标准的企业。”

韦毅坦言,碧桂园创投从2020年上半年开始一直关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但并没有参与投资造车新势力。而是依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消费者开始真正认可新能源汽车时,再谨慎进入。

“在行业出现拐点的时候,通过我们自己的产业资源优势,进入新赛道中来。”韦毅表示,除了蜂巢能源,碧桂园创投接下来还会在动力电池领域继续布局。

全覆盖的打法

按照碧桂园创投的惯常做法,他们会用至少两个月时间做一个行业“全覆盖式”的扫描调查研究,以一个几人的项目小组,把行业的头部机构、企业都拜访一遍,看得足够多、足够全,把里面最好的挑出来,再寻找合适投资标的——它们往往可遇不可求。

关注动力电池的同时,碧桂园创投也展开对其产业链上下游的研究。石墨烯材料作为一种添加剂、可以增强电池导电性,由此进入他们的视野。碧桂园创投在前沿新材料的首个重点项目——墨睿科技,韦毅称之为既需要行业深耕,又偶然幸运的项目。

“我们关注风向变化,但不急于追赶潮流”——碧桂园创投的“碳中和”投资路径

石墨烯材料结构

石墨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佳的新材料,一直倍受业界关注。

墨睿科技成立于2015年10月,是中国第一家实现从原材料、自主成膜、到最终热处理,石墨化工艺流程全打通的企业,掌握30余项石墨烯相关的国际国内专利。他们最早推出的应用产品,是帮助手机散热的石墨烯导热膜。

“一个金子般的团队!” 韦毅是偶然从朋友那里听说了这家企业,然后找上门去。与墨睿科技团队第一次沟通后韦毅感觉惊喜,认为必须把这个项目拿下来。

墨睿科技核心团队堪称业内顶级,创始人蔡金明博士从2005年开始就长期在中国科学院、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等全球顶尖科研院所专业从事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研究,。

最初他们试图从欧洲采购一套石墨烯生产设备,对方认为石墨烯是战略管制产业,被直接拒绝,团队只好摸索自己研发的方式,最终形成了石墨烯原料生产到导热膜制备全链条生产能力。除了导热膜批量交付生产,他们正在尝试从提升强度、助燃性、导静电等方面布局更多石墨烯产业化应用。

这些恰好与碧桂园创投在动力电池、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都有交集。

2021年6月,碧桂园创投独家投资墨睿科技数千万元融资。

从石墨烯原料生产到导热膜制备,全产业链所涉及的工艺环节复杂、环保要求颇高,真正实现规模量产且投入商用的企业并不多,很多企业都被卡在量产环节,前途未卜,不乏前车之鉴。

“我们关注风向变化,但不急于追赶潮流”——碧桂园创投的“碳中和”投资路径

韦毅介绍,碧桂园创投应该算是投在墨睿科技市场化落地的拐点,这是一个相对稳健的打法。通过市场调研,明确企业有很强的商业化落地能力,产品测试效果得到客户认可,有了足够的“安全垫”,企业估值相对合理、在可承受范围,碧桂园创投会相对看好这类企业。

在不断挖掘、识别有价值的创业企业的同时,碧桂园创投也持续在寻找、吸纳专业技术门槛较高的垂直领域人才。此次采访前他们刚刚新招了一位牛津毕业的电化学材料方向博士后。韦毅说,“我们需要构建一支既懂产业、又懂技术、还懂得投资、财务的团队。”

回归价值本质

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目标倒逼中国的能源转型加速,一方面在传统能耗产业行业多措并举,短中期内切实降低碳排;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对绿色、低碳技术的大规模研发、应用和推广,逐步摆脱对化石燃料、燃煤电厂的依赖,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能源结构的重大变革。

“碳中和”也成为2021年中国创投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碳中和”投资布局,很大程度上也映射出投资机构的ESG(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思路和理念。2021年9月下旬,碧桂园创投管理合伙人代永波在36氪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演讲中说,“我们创立之初就将ESG纳入到投资评价体系,作为判断企业长期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为决策提供参考。”

这一年多来,韦毅切实感受到了“碳中和”领域的热潮,投资机会和投资机构都非常活跃。一些标的企业对比同行的估值上涨,对自身估值的预期会偏高。一些投资机构竞争头部项目,标的企业的预期也会拉高。他说,“很多项目,我们看了都觉得暂时不适合投资。”

韦毅看来,这时候,投资机构更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谨慎地判断和选择标的。“投资人需要有很强的风险识别能力,当你真正深耕行业,基于你对行业的理解,构建你对行业的认知和未来走势判断,你会发现和捕捉到很丰富的信息,更好地把握风险。”

“我们关注风向变化,但不急于追赶潮流”,韦毅认为,一些行业投资机会与价值,其实并不直接来自“碳中和”的热度,而是有产业自身的逻辑。比如碧桂园创投投资蜂巢能源,更多是因为看到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上升、市场对产品的信心,才会做出产业链会有二次飞跃机会的判断。

在“碳中和”主题下,节能减排是大势所趋,建筑光伏一体化也迎来发展机会。韦毅说,光伏已经经历过几次产业周期,团队更多地选择关注下一代新技术,“那些能够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新技术。”

无论是大企业厚积薄发的新技术突破,还是初创企业的创新产品和技术,碧桂园创投都愿意参与,韦毅说,“我们有着长期陪跑的能力和准备,我们可以陪着一个企业,从早期阶段、到后续每一轮都参与。”

在韦毅看来,企业应该多关注自身所能创造的价值、核心竞争优势,而非所谓的风口。

投资人在选择标的、做行业判断时,韦毅表示,“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归项目核心的本质,它给社会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给产业带来了什么样的价值突破。”

本文来自南方周末,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石墨烯网石墨烯网
上一篇 2021年10月25日 14:11
下一篇 2021年10月25日 15:0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