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人物】参与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他被誉为“企业哲学家”,曾联手成思危提交风投“一号提案”

以贝特瑞为核心,宝安集团围绕锂电池材料和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展开了一系列相关投资,逐步打造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在石墨烯方面,牵头成立了深圳市首家石墨烯应用研究院。2017年3月,贝特瑞又牵头创建深圳市深瑞墨烯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化应用,拥有由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刘建影教授领衔,一批海归博士、硕士组成的核心研发团队,在石墨烯材料及制备领域有7项授权发明专利,成为深圳市政府重点关注的海外回国创业技术团队。核心产品石墨烯基导热膜、导热片具有平面热导率高、柔韧性好、高温稳定性优良、可实现超薄及超厚制造等明显优势,应用于智能通信系统、电子通迅、终端通迅、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市场潜力巨大。

在即将开启的新三板精选层当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特斯拉概念股贝特瑞,网上申购冻结资金规模达到1308.5亿元,有效申购倍数326倍,资金参与度创下新高,成为精选层首批上市32家企业人气之王。但出乎市场意料的是,这家世界最大负极材料供应商、石墨烯产业龙头,居然源自新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中国宝安集团,让市场不得不再次对这家老牌上市公司刮目相看。

【资本人物】参与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他被誉为“企业哲学家”,曾联手成思危提交风投“一号提案”

回顾中国股市三十年,其实宝安集团给中国证券市场制造了多不胜数的类似惊喜。

在改革开放初期,宝安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第一张认股权证、第一张可转换债券,开创二级市场第一宗并购等等。

进入21世纪,中国宝安集团担起产业报国使命,布局投资全球领先的石黑烯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军工、生物医药等诸多产业,各项科技创新令人目不暇接。

这也给资本市场造成很大困惑,投资人始终无法用一个标签来定义这家股坛老将,比如万科是地产龙头,格力是空调王者,茅台是酒业冠军…… 而中国宝安不仅从来不属于任何单一板块,而且也不会静态地驻足同一条河流,宝安似乎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

本报独家专访了中国宝安集团董事局主席陈政立,他说,这正是宝安自己的特色模式,用哲学的抽象思想与企业的复杂现实有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企业哲学,一半是东方的感悟思维,一半是西方的逻辑分析,然后用之于经营实践,让思想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资本人物】参与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他被誉为“企业哲学家”,曾联手成思危提交风投“一号提案”

陈政立

有专家研究宝安现象时总结道:陈政立是用哲学思想经营企业,抛开这一点很难读懂宝安模式,并戏称陈政立是被做企业耽误掉的哲学家。

会通之际,人书俱老,陈政立说,真正打磨出如今的宝安模式,形成系统的企业哲学,其实整整用尽半生岁月,至少历经六个发展阶段。

听他娓娓道来,回首向来萧瑟处,每一阶段都如一幕大戏,荡气回肠,发人深省。

第一幕 孵化

时间:1983–1990

主题:创立新中国最早股份制公司  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

今天中国的经济成就滥觞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其中一个划时代事件就是成立深圳经济特区。

那时的深圳只是宝安县辖的一个小渔村,宝安县城才是首善之地,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人在香港或海外,这形成了宝安人两大特色,其一、有来自香港或海外的外汇资金,其二、有来自域外的商业观念。

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他们在春天的故事刚刚唱响,绝大多数国人还不知股份制为何物时,立马集资20万元,创办了新中国大陆最早的股份制企业—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时年23岁的宝安青年陈政立正是这家公司最早的创业元老之一。

【资本人物】参与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他被誉为“企业哲学家”,曾联手成思危提交风投“一号提案”

宝安县成立联合投资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公司的设立与运营基本参照香港股份制企业运作方式,中规中矩,这种商业文化移植成了这家公司的独特基因,其实正是破解后来宝安模式的钥匙,那就是公司名字当中的两个关键词“联合”与“投资”。后来人们会发现,这两个特质贯穿中国宝安始终,并被陈政立不断发扬光大。

1983年7月25日,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在《深圳特区报》刊登了招股公告,向全国公开募股组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同时印制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为了确保招股顺利,公司还做了一个开创性的营销,凡投资入股一万元,公司可以解决一人招工。

【资本人物】参与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他被誉为“企业哲学家”,曾联手成思危提交风投“一号提案”

新中国第一张股票

当时最赚钱的是与香港进行跨境贸易,以及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公司据此制定了“以贸易为先导,以工业为基础”最初发展战略。

那时的陈政立尽管从基层做起,但因业务能力出色以及战略眼光超前,很快就独挡一面,负责筹建宝安宾馆,走上了领导岗位。

陈政立回忆说,当时做商贸赚钱比较容易,到1983年底,公司就实现了17万元的利润,宝安股票有了年18.4%的分红。整个八十年代,公司与深圳一道粗放且飞速地成长壮大,完成原始积累,走到了时代前列。

到八十年代末期,公司的主营业务已经拓展到房地产业、工业区开发、工业制造和“三来一补”加工业、仓储运输、商业贸易及进出口贸易、酒店经营、金融证券业等各种热门领域。

陈政立认为这时的思想很单纯、很朴素,主要得益于深圳特区处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应该算时势造英雄:“当时就认准一点,深圳精神就是敢闯,公司也靠一股闯劲,慢慢走出了一条新路。没有这个精神,难以干出新事业。”

第二幕 成长

时间:1990–1995

主题:开创多项全国第一  策划收购深发展 成功控股延中实业 成就东方辉煌

进入九十年代,深圳的老五股如发展、万科、金田、安达、原野等都发行了股票,民间开始出现黄牛交易,1990年底,深圳证券交易所应运而生,股份公司可以挂牌上市。作为第一家股票发行者,宝安集团自然领风气之先。1990年,刚及而立之年的陈政立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集团也筹备上市。

彼时宝安集团已是深圳市十强企业、广东省优秀企业,1991年6月25日,第一批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2.25亿股,成为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宝安股每天都占到深市交易量的40%左右,占全国成交量的20%左右。

1992年春节,小平南巡,提出改革开放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大一点,东方风来满眼春,这也深深激励着当时中国最年轻的上市公司总经理陈政立:赶上了百年难遇的好时代,只有超常规发展才能不负韶光。他明确提出: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善谋者谋势,不善谋者,谋子。过去商贸加工都是经营产品,如韩信点兵,固然多多益善,但都属谋子;未来要抓住时代机遇跨越式发展,唯有主动谋势,收购股权、运作资本,占领土地等稀有资源。

要实现这些理想,最关键的是资金,足够多的资金。

可宝安集团刚刚上市不久,深圳特区当年只有3亿元的新股额度,无法支持宝安扩股增资。经过与深圳市体改办、人民银行沟通,宝安集团决定从没有路的地方闯出一条路,启动金融创新。

首先尝试的是可转债模式,当时国内没有先例,相关资料不足一百字,宝安人就自己研发设计,1992年4月初拿出草案,社会各界给予高度关注并大力支持,1992年7月底主管机关批复,新中国第一张可转换债券诞生:总量5亿元,期限3年,年利率3%,转股价25元,当年11月正式发行,1993年2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由1元钱最高涨到2.69元。

在此期间,1992年8月,深圳发生了著名的“810股市风潮”。当时买股票要先买认购抽签表,一张表10%中签率,中签可买到1000股,面值100元,市场炒到300多元,黑市最高到过3000元,巨大利益吸引了来自全国的一百多万人带着三百多万张身份证到深圳排队疯抢,最终酿成社会事件。

宝安集团认识到,如果能够创造出一个有效期更长的认购证,既可以满足股民需求,又能为上市公司二次融资,一举多赢,岂非皆大欢喜?1992年10月,宝安集团的创新方案获得主管机关批准,新中国第一张中长期认股权证横空出世,为宝安集团募集资金5.28亿元,同时增发新股3432万股。

这两项金融创新为宝安集团融进10.28亿现金,让集团成为全国现金流最充沛的公司之一,支撑其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扫购股权。

1992年,收购武汉南湖机场数千亩地,进行成片开发,此后相继在上海、北京、海南等地大举投资拿地,成为当时名动天下的地产龙头。

1993年,中国宝安集团开办了新中国第一家财务顾问公司——安信财务,成功策划组织川盐化、甘长风、鄂武商、北旅等二十多家国企改制上市。并以此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吃进40多家公司数以亿计的法人股。后来这些公司大多上市,宝安进入前十大股东的就超过十家。

到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暨上市公司股份全流通时,投资者才惊呼宝安手中的法人股原来是座富矿,那时已经获得超过60%的投资收益 ,比如1200万股江铃汽车,到后来退出时,获利1.37亿元,相当于330%的回报率。

这一期间最经典案例要属首开二级市场并购先河,而其中还隐藏着一段资本市场鲜为人知的重大公案。

今天人们熟知的是宝延风波,而早在1991年上半年,宝安集团上市之前,陈政立就曾做过一个惊人的并购策划。

当时中国证监会还没有成立,沪深两地交易制度并不完全相同,上海证券交易所限制公司法人帐户买卖股票,但深圳交易所并没有这方面的限制政策。陈政立敏锐的发现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规则,对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和股权收购,他锁定的目标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深圳发展银行,希望借此加强宝安集团金融属性,为未来更大规模投资铺路。

据陈政立回忆,当时深发展包括优先股在内总股本约1亿股,每股12元左右,总市值约12亿元,其中大股东深国投只占百分之十几,其他股东如深圳市劳动局社保基金、蔡屋围等加起来才占20%左右,股权比较分散。

按他的计划,当时宝安公开发行6000万股,已经募集了1.8亿资金,加上公司账上已有的大量资金,总共可调用资金至少3亿元以上,趁着股市低迷,直接在二级市场上买入流通股份,可以拿下当时深发展30%左右的股份,一举成为深发展的最大股东。

可惜,公司时任董事局主要负责人不同意陈政立的这一方案。否则,如果当年控股了深发展并到现在,宝安集团无疑从资产体量到发展规模肯定都将会更为巨大,深发展后续的故事也将被改写。这宗没有完成的收购让陈政立至今惋惜不已,但却为下一次名动天下的资本运营埋下了伏笔。

1993年9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修改了交易规则,正式允许法人机构开设证券账户投资股市。陈政立又一次看到了机会来敲门,其实之前他已经预见到这一点,年初就派出两人前往上海调研老八股,筛选并购目标。

此时宝安集团在上海已有多个企业与项目,若再配一个独立的上市平台,有利于在大上海建立副中心,与深圳本部形成犄角之势,因此,政策一出,陈政立马上锚定延中实业,第一大股东所持法人股只有9%,同时资产负债优良、产业结构简单,虽然主业不及深发展,但胜在成本相对较低,控盘难度较小。

9月11日,也就是政策公布一周后,陈政立亲任总指挥,用宝安集团上海公司等法人帐户在二级市场悄悄吃进延中。到10月4日,三个关联法人帐户持股延中比例达到15.98%,超过第一大股东,宝安集团夺得延中控股权。同时持股比例超过了举牌标准线,上午11点15分,上交所电脑屏幕上打出宝安集团举牌公告,延中实业临时停牌,新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宗二级市场并购案顿时风靡全国,震动全球资本市场。

【资本人物】参与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他被誉为“企业哲学家”,曾联手成思危提交风投“一号提案”

经此一役,彻底奠定了宝安集团在资本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连续用多个整版篇幅做系列报道,称之为东方辉煌。

经过这一系列成功创新,陈政立最终确定了宝安集团的全新目标“要成为一个大型控股集团”,并进一步明确了“资产证券化,证券国际化”的全新发展思路。

当记者问他如何能做到这么多创新时,陈政立回答了两个字:运势。

看着记者一脸懵圈,他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哲学精华:运势之法关键在“顺”、“应”、“因”三字,所谓“顺”就是顺势而为;所谓“应”即应势,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运用智慧、资源主动与大势共振;所谓“因”就是因势利导,速变速动,借助外部形势提供的一触即发、千载难逢、迫在眉睫的关键时机,一举达成目标。

第三幕 收缩

时间:1995–2000

主题: 帐号被封 公司戴帽 关掉上百家企业 收购马应龙 成功逆袭

形势比人强,陈政立的资产证券化战略推出没多久,就遭遇到了严峻挑战。

1995年中国进入宏观调控深水区,经济低迷,股市淡静,通胀严重,利率高企,这让高歌猛进的宝安集团遭遇致命的资金障碍。

这一年宝安可转债到期,但当时处在熊市,股票市价远远低于转股价,两年半时间里只转了69.1万股,占发行额的2.7%,其余5亿元必须还本付息。

另外,宝安集团曾与金田、石化、华宝等数家深圳公司做银行贷款互保,这些企业没有熬过经济寒冬,银行追讨宝安集团担保责任,因此承担连带损失数亿元。

与此同时,宝安集团前期资金悉数投出,地产投资短期无法变现,法人股投资一时不能上市,现金流崩断。最严重的时候,还被法院拍卖过股份和资产,集团办公室和银行账号多次被封,股票一度戴上ST的帽子,公司发展进入了低潮。

宝安集团不得不放慢脚步,变现资产,应对迫在眉睫的资金危机。这一年35岁的陈政立受命接棒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所有压力一体承担。1995年,即使放眼国内,能拿出5亿现金的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并不多。陈政立回忆说,为了诚信二字,不管多困难都要确保5亿债务按时兑付,一个企业越是艰难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诚信越能体现企业的担当。他痛定思痛,立即着手收缩阵线,壮士断腕,前后整整用了三年时间,关停并转近100家下属公司,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不仅按时还钱,成功化解了一场资金危机,到1999年,宝安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还同比增加52%,主营利润增长183%,净利润增长100%,成功摘掉ST帽子。

虽然时隔四分之一世纪,讲起这些,陈政立依然印象深刻,自称那时有种卧薪尝胆的感觉,但同时他更相信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宝安集团有不少经验和教训,比如对宏观调控的认识,对短贷长投的认识,对新环境、新经济、新业态的认识等。但不论有怎样的黑暗降临,只要心中有一盏明灯,坚定信念,就一定能战胜任何艰难,迎来光明。”

正是这份执着,让陈政立决定,即使在至暗时刻,一手做减法,另一手也要做加法,续写宝安联合投资的初心。

1995年7月,适逢武汉国资委产权改革,有意转让武汉第三制药厂55%的股权,这家企业的前身正是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马应龙。陈政立听到汇报后眼前一亮,尽管在资金最吃紧的时刻,还是挤出1100万元,拿下55%的股权,并且立即着手重组改制,恢复马应龙名称,公司业绩迅猛增长,2004年5月分拆上市,成为医药行业细分龙头。后来资本市场称这次企业并购为“宝马联姻”,亦是国企改制的经典案例。

宝安集团也正是从这次并购开始进入医药领域,此后陆续收购了多家医药生产、销售企业,到2000年,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和房地产两大主导产业并驾齐驱、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当记者问他:背后是什么样的思想指导他让宝安转危为机的?

陈政立总结道:人类的愚蠢就是对错误的重复,如果说第一次出现是悲剧,那么第二次重复就是闹剧,善于从错误中学习,才是生而为人应有的聪明。这其中的关键词是一个“化”字。

记者非常好奇:就一个“化”字?就让企业起死回生?

陈政立玩笑道:当然不全是,也可以两个字–“融化”。背后的哲学原理就是用同一性作为解决矛盾的主要思想。还可以细分为三:首先是内化,进行内在自我扬弃,克服产生问题的必然局限,破旧立新,洗心革面;其次是优化,要从动态的、持续的、前瞻的角度出发,对某事进行充分权衡与持续调整,让方案精选、要素组合与资源配置都达到理想状态,获得协同效应,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最后是转化,前两步偏重于内在,这里侧重外在,是由内而外的表现,如我们常说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济,相得益彰。关键在于,观念上接受、尊重差异性,行动上采用同一性,用同一性作杠杆控制全局,从而将矛盾转化为和谐,也就是“和无寡”的化境。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第四幕 重生

时间:2000-2005

主题:创办中风投 控股贝特瑞 主导石墨烯 升任民建副主席 推动创业板

2000年后,宝安集团走出低谷,此后的征程,陈政立称为二次创业期。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制造业飞速发展,陈政立看到更为广阔的星辰大海。他认为在中国走向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际竞争势必加剧,科技创新作第一生产力,必然成为国之重器,企业家责无旁贷。

这种家国情怀很早就烙印在陈政立的内心深处,早在年轻时,他就加入了中国民建,2005年开始担任民建中央副主席,并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参政议政。

此间民建中央主席正是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他有一个雅号“中国风险投资之父”,与陈政立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从1997年陈政立就开始通过民建系统推动中国对科技企业进行风险投资。

1998年3月,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正式提交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被列为大会“一号提案”,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陈政立说:“正是在民建中央的号召、参与和引领下,不断进行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和方法的探索,才掀起了风险投资在中国发展的新篇章。”

到2000年,时机成熟,陈政立推动民建会员企业参股设立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也是唯一国字号风投企业,亲自担任董事长至今,成为中国风险投资事业最早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值得一提的是,中风投连续二十年举办“中国风险投资论坛”,另外还举办30多次项目与资本对接路演活动,涉及项目超过4000个,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创新、创业和科技的进步。同时还每年坚持在高层协商会和两会等各种场合推动中小板、创业板的设立,到2009年10月30日如愿以偿,外界却很少知道背后有陈政立参与推动,默默耕耘。

2002年,宝安集团投资部人员发现了一个目标企业—深圳市贝特瑞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从事锂离子电池材料研发生产的小公司,当时还处在中试阶段,陈政立当即拍板参股,此后不断加大收购股份,达到70%多,宝安集团正式进入全新赛道。

在宝安集团的领导、支持帮助下,贝特瑞大胆创新,产品一上市,公司当年赢利,并连续以每年翻番的水平快速成长,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成为全球最大锂电负极材料龙头企业,目前碳负极材料市场占有率中国第一、出货量全球第一,2019年销售额超过43亿元,直接为三星、LG、松下等供货,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国际新能源汽车业巨头也在与贝特瑞洽谈合作。

以贝特瑞为核心,宝安集团围绕锂电池材料和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展开了一系列相关投资,逐步打造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在石墨烯方面,牵头成立了深圳市首家石墨烯应用研究院。2017年3月,贝特瑞又牵头创建深圳市深瑞墨烯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化应用,拥有由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刘建影教授领衔,一批海归博士、硕士组成的核心研发团队,在石墨烯材料及制备领域有7项授权发明专利,成为深圳市政府重点关注的海外回国创业技术团队。核心产品石墨烯基导热膜、导热片具有平面热导率高、柔韧性好、高温稳定性优良、可实现超薄及超厚制造等明显优势,应用于智能通信系统、电子通迅、终端通迅、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市场潜力巨大。

当记者问道:如何适应这种大幅度战略转移?

陈政立说:“主要是心态转变,做投资与做实业是两种不同的心态,尤其后者,发展节奏不可能快,但十年不鸣,一鸣惊人。能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企业并不多,宝安集团算是探索者。”

记者追问道:这背后又是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在推动呢?

陈政立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用变的思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既是哲学上的方法论,也是现实竞争制胜之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只会如温水煮青蛙,绝大多数当年一道创业企业都已随风而逝,包括一些老牌帝国江河日下,问题就出在这里。如今已是信息社会,瞬息万变,一日千里,个人、组织甚至国家都面临着沧桑巨变,成败关键都在一个变字。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才是企业发展唯一不变的战略。

第五幕 成熟

时间:2005—2010

主题: 推出宝安宪章 完善三力系统  控股深鸿基 风投产业开花结果

陈政立表示,宝安集团不是资本玩家,只是用资本推动产业,产业才是重心,资本只是手段。而如何让资本与产业做最好融合,一直是陈政立思考的核心课题。

2007年宝安集团出台了《宝安宪章》,以此为纲,陈政立正式确定了产业为经,资本为纬,沿着高新技术、生物医药、房地产三大方向投资控股,构建产业平台。其中集团在总部层面重点打造以战略投资、财务投资、风险投资为基础的投资与管控体系,被投控股公司独立运作、自主研发,营造利润增长点。

这期间,宝安集团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先后投资控股了宁波拜特、深圳大地和,持续加强完善新能源材料产业链布局。

2005年,中国股市进入了全流通时代,陈政立又一次听到资本市场传来了机会的敲门声。但这一改革之后伴随而来的是罕见大牛市,导致二级市场并购成本畸高。为此,他一边积极寻找狙击目标,一边耐心等待,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出现,行情一落千丈,在市场一片悲鸣时,陈政立决定再次出手狙击,这次锁定了同城标的深鸿基,宝安集团再度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点。

这次由下属公司中宝控股担纲,最早在2008年7月,进入二级市场购买了138.74万股深鸿基的股票,随后三度举牌,直到2009年6月,历时将近一年,最终买入9297.95万股,占总股本19.8%,稳稳坐上了深鸿基第一大股东的交椅,随后立即派入董事监事,完成对公司有效控制。

这次被视作宝延事件升级版。毕竟当年收购延中之后,产业整合并不理想,最后控股权转让给北大方正,宝安集团乘势退出,只是实现了不菲的溢价收益。

陈政立说:“总结中国宝安集团30多年的经验,我们发现,要实现组织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有压力、动力、活力三种力量共同作用,其中压力来源于目标,动力来源于激励,活力来源于竞争。必须相应地建立可操作的目标管理系统 、成员激励系统和具有竞争性的人力资源优化系统,简称为三力系统。”

“三力系统”的确改变了宝安集团之前的管理局面,理顺了资本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并获得了第三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成果金奖,标志着宝安集团资本运营与产业整合走入了成熟期,在很多人眼中看来是杂烩拼盘的跨界投资,在宝安集团手中做到了有机融合。

有了这些完善理论、科学制度与成熟经验,陈政立决定打造一个更加广阔的用资本贯穿的产业世界。

【资本人物】参与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他被誉为“企业哲学家”,曾联手成思危提交风投“一号提案”

陈政立

2009年9月,宝安集团增资控股了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获得了专业从事风险投资的运营平台。先后投资了东江环保、鼎汉技术、皇氏乳业、鼎龙化学、合纵科技、维尔利、铁汉生态、隆华传热、佳创视讯、美诺华、华瑞电器、新东方新材料等企业,陆续在内地主板、香港主板、内地创业板、中小板成功上市,参与并购了中电加美、明日宇航、昊诚电气、南京波平、盛磁科技等。

这些上市公司群体的建立,不仅为宝安集团带来稳定的投资回报,更显示了宝安集团强大的经营实力和独特的投资眼光。比如早年投资的深圳东江环保,上市后,账面回报率达一百倍,是中风投的经典案例。

第六幕 怒放

时间:2010–至今

主题:淡出宝安地产 控股国际精密 贝特瑞上市精选层  二十部专著详述企业哲学精华

进入到2010年以后,有了前面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总结、完善,陈政立和他领导的宝安集团对于资本带动产业的联合投资之道已经驾轻就熟,又一次在时代潮头乘风破浪。

2010年2月,投资2000万元获得宁波拜特测控技术有限公司52.26%的股权;

2010年7月再以3700万元的投资控股了深圳市大地和电气有限公司;

2011年,以超亿元的投入控股了武汉永力电源技术有限公司;

2012年,成立江西宝安新材料公司,主攻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年产200万升大尺寸蜂窝陶瓷载体,同年投资控股深圳泰格尔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以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产品为主,主要应用于军用飞机;

2014年10月,1.6亿元控股武汉华博通讯;

2016年,收购江苏友诚科技,这是一家生产充电枪和充电桩关键连接器的龙头企业,

同年,中国宝安集团要约收购了港交所上市公司国际精密,国际精密以生产电脑硬盘、汽车配件等高精密件为主,主要客户都是世界五百强企业。这起要约收购成为香港近20年第一宗要约并购控股成功案例。

2019年,宝安集团重新调整集团战略,基于对外部形势与自身结构的判断,决定调整地产行业权重,集中精力主攻高新技术,8月底发布公告:12亿元转让宝安地产(原深鸿基)15%的股份,从此退出宝安地产第一大股东地位。

2020年7月,贝特瑞获准上市新三板精选层,发行结果显示,贝特瑞网上申购冻结资金规模达到1308.5亿元,有效申购倍数326倍,资金参与度创下新高,为精选层首批32家企业中人气之王。

这一系列运作标志着宝安集团再次转型,过去二十多年来作为三大支柱的地产行业在宝安版图上开始淡出,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业态等高新技术企业和军工领域开始进入C位。这家中国最老的股份制企业,借助这种独特战略,悄然蜕变成高新技术企业,不知不觉间,又一次走到时代前列。

至此我们也可以完整理解陈政立的战略思路,亦即宝安集团独特模式—舒资本长袖,领产业起舞。这种战略让宝安集团能够借船出海,快速跻身全新产业;同时还营造了相对稳固的产业架构,实现协同效应;此外还保证了资产流动性,兼顾了资本增值与变现退出,攻守兼备。

采访结束前记者问他:如何评价自已的成就?

陈政立说:这一切首先归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改革开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天时,深圳特区营造了得天独厚的地利,特别是中国证券市场应运而生,更为企业发展锦上添花,这才能够让梦想照进现实。而所谓中国宝安模式也正是深圳特区风云四十年的重要缩影,也是中国股市激荡三十载的发展必然。

回首来时路,哪一种因素对您影响最大?记者问道。

陈政立说:“我常常想起邓小平同志说过的一句话:‘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闯可以让我们快速出发,抓住机遇。”

记者问:企业哲学在宝安模式中至关重要,能否简单总结一下您的企业哲学的由来?

陈政立说:所谓的企业哲学,主要都来源于祖先的经典与前人的智慧,自己不过如海边拾贝人,撷取精华,理论联系实际,用到工作当中。只是自己更勤奋一些,时间付出更多一点,几十年如一日地喜欢读书、学习、思考、写作,不知不觉之间写下了《道论》、《论衡》、《成功论》、《富强论》、《经营论》、《增值论》、《三力系统》、《诉说》等20多本专著,聊以自慰。既有对工作的总结,也有对企业的指引,姑且称之为企业哲学吧。

【资本人物】参与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他被誉为“企业哲学家”,曾联手成思危提交风投“一号提案”

他精选了满满一袋书作为礼物送给记者,拎到手里沉甸甸的,干货满满,可想象得到这其中包含了陈政立多少焚膏继昝的汗水以及切磋琢磨的心血,其中很多内容记者早年曾在媒体先睹为快,春风化雨,惠我良多。

记者最后提出了一个最关心的问题: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您的企业哲学核心思想?

陈政立不假思索道:“用变的思想认识世界,用和的方法改造世界。个人成长与集团发展就是顺这条脉络一路走来。”

记者反问:很多企业家觉得生产经营是务实的,哲学思想是务虚的,在企业里讲哲学会否导致脱离现实,两者应该如何有机结合?

陈政立引用维特根斯坦的比喻做结:哲学是一把上房的梯子,一用完就应撤掉。

相视莞尔。

尾声

作为深圳最早一批创业者,陈政立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在位者之一,

曾经最年轻的上市公司少帅,如今步入耳顺之年,

从少年到白头,从平凡到传奇,

深圳从小渔村变成了大都市,中国宝安集团也从拓荒者成长为领航人,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曾磨染是初心。

陈政立认为,自己半生拼搏,只希望努力做到人如其名,为政以德,为人而立,

用企业创新产业发展为时代立功、

用参政议政回报家国为社会立德,

用著书立说分享智慧为后世立言;

尽管经历了多次跌宕起伏,引以为傲的是至今初心未改。

谈及对将来的规划与期许,他说:人生六十新开始。

这是一个绝好的时代,有一种将来叫精彩,

江山如此多娇,有一种将来叫期待!

本文来自e公司官微,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石墨烯网石墨烯网
上一篇 2020年7月19日 02:47
下一篇 2020年7月20日 08:3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