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林时胜最新成果:2m石墨烯膜,散热发电两不误!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浙江大学林时胜研究小组设计并制造了大面积石墨烯热电膜的研究型生产线,制备出了目前世界上功率因子(此文章报导8.4μWcm-1K-2,前面最高的数值未超过0.5μWcm-1K-2)最高的长度大于2.0m的连续大面积石墨烯组装热电膜。

极高的载流子迁移率、超强的物理机械性能、宽光谱吸收能力使得石墨烯在热电材料上的应用发展广受关注。然而由于石墨烯极高的热导率与相对较低的seebeck系数,石墨烯在宏观热电发电的应用一直受到限制。

基于此,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浙江大学林时胜研究小组设计并制造了大面积石墨烯热电膜的研究型生产线,制备出了目前世界上功率因子(此文章报导8.4μWcm-1K-2,前面最高的数值未超过0.5μWcm-1K-2)最高的长度大于2.0m的连续大面积石墨烯组装热电膜。同时根据掺杂调整石墨烯费米能级,大幅提高了其功率因子,展示了热电窗帘、移动设备热管理(边散热边发电)等创新应用场景,文章最近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ano Energy上(点击阅读原文获取)。

图文解析

图1:表示了石墨烯热电膜的制备方法与基本性能表征。

浙江大学林时胜最新成果:2m石墨烯膜,散热发电两不误!

图1石墨烯组装膜的基本性能及制备工艺。(a)石墨烯组装膜的光学图像,膜大小约为2.0m×0.2m,左下角插图:膜的高柔韧性;(b)石墨烯组装膜的制作过程示意图;(c)石墨烯片在去离子水和石墨烯组装膜中300K时的拉曼光谱;(d)分层结构独立石墨烯组装膜的截面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e)石墨烯组装膜在室温下的X射线衍射图。插图:放大的(002)特征峰。

根据理论,我们提出对石墨烯膜进行低浓度掺杂来提升功率因子,因此我们在石墨烯膜制备的过程中加入FeCl3溶液对石墨烯膜进行了p型掺杂。不同掺杂浓度下石墨烯热电膜的Seebeck系数测量结果如图2d所示。1.0%掺杂比例的石墨烯热电膜的Seebeck系数在70-90μV/K,比没有掺杂的石墨烯膜提高了2倍。由于掺杂浓度较低,石墨烯的电导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但石墨烯的Seebeck系数得到有效提高,因此石墨烯的功率因子得到有效提升,结果如图2e所示。经过测量,掺杂的石墨烯膜功率因子达8.4μWcm-1K2,这是目前世界上石墨烯组装膜中最大的功率因子(前面最高的数值未超过0.5μWcm-1K-2)。通过对石墨烯热电膜的热电物理图像进行数学建模,我们计算出石墨烯膜在理想情况下常温的功率因子可以达到200μWcm-1K-2以上。 

浙江大学林时胜最新成果:2m石墨烯膜,散热发电两不误!

图2 不同温度下石墨烯热电膜的参数。(a)测量装置原理图;(b)不同工作温度下石墨烯热电膜的拉曼光谱;(c)不同FeCl3掺杂浓度石墨烯热电膜的电导率;(d)不同FeCl3掺杂浓度石墨烯热电膜的Seebeck系数;(e)不同温度下的功率因子;(f)不同载流子浓度下功率因子的仿真。

石墨烯膜高功率因子以及高温稳定性决定了它可以适用于传统半导体无法发挥作用的极高温度热电转换。我们创新性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太阳能热电系统,在百叶窗上安装石墨烯热电膜阵列收集太阳能,如图3a所示。我们使用太阳能模拟器测量了阵列中单个石墨烯热电膜条带的热电电压输出,显示了其较大的应用潜力,如图3b所示。此外,在我们石墨烯热电膜的基础上,我们将热电效应和散热设计结合到一个智能手机的组件中,它不仅可以散热,还可以回收热能。这些系统的应用创新表明高度平行排列的大面积石墨烯热电膜除了可以成为高温发电机,也能作为一种灵敏的热传感器,在散热管理系统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浙江大学林时胜最新成果:2m石墨烯膜,散热发电两不误!

图3石墨烯热电膜的应用场景和性能。(a)我们的发电机在百叶窗上使用的示意图、电路、阳光下的热像图依次向右显示;(b)不同聚焦倍数下产生的电压;(c)太阳照射下一天上午8时至下午6时产生的电压,虚线为5倍聚焦下的热电电压预测;(d)应用在手机散热的石墨烯热电器件;(e)在智能手机运行中不同温度下测量的热电电压输出;(f)智能手机散热原理图。插图:有或没有石墨烯膜器件的手机热图像。

结论及展望

制备了长度达到2m的自支撑石墨烯热电膜,在室温具有超高的功率因子,达8.4 μW cm-1 K。同时我们对大面积石墨烯热电膜的潜在应用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在百叶窗安装石墨烯热电膜阵列上收集太阳能和在智能手机中安装石墨烯热电膜器件。在提升功率因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利用石墨烯宽频谱吸收特性、热电膜大面积、柔性、成本低廉等特点,我们有望开发出新型高效高灵敏石墨烯热发电及热传感器件。

林时胜简介

浙江大学林时胜最新成果:2m石墨烯膜,散热发电两不误!

林时胜,博士,现为浙江大学信息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材料微纳电子学以及光电子学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林时胜博士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浙江大学和美国佐治亚理工联合培养博士。博士期间在浙大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从事半导体照明相关研究,导师为叶志镇教授。2008年获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奖学金赴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师从Z. L. Wang教授(王中林,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学习纳米科学与技术。2010年受Andre Geim教授(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资助在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Andre Geim课题组开始石墨烯相关研究,后在浙江大学光电学院(合作导师童利民教授)与信电学院工作,开展二维材料物理器件交叉学科研究工作,执行自己的独立科研思想。林时胜博士在石墨烯物理及应用、二维原子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器件、光电探测器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在国际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s Materials, Nano Energy、Nano Letters、ACS Nano、Optics Expres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上面发表过论文60余篇,被引用2000余次。

本文来自今天看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石墨烯网石墨烯网
上一篇 2019年2月13日 14:28
下一篇 2019年2月13日 15:4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