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科技创新:走出”象牙塔” 搭起”创新桥”

“以服务广西石墨烯产业发展为中心,充分利用与拓展广西大学现有的资源平台,为广西乃至全国石墨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引领示范。”该院首席科学家、广西大学可再生能源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沈培康表示。

创新驱动作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高校在实施这一战略中如何找准创新与服务经济建设的最佳契合点,搭起创新与发展的桥梁?

近年来,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高度重视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不断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高校转型发展。各高校主动适应国家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向我区4大国家战略规划重大需求,强化产学研特色,突出环保、汽车、农业、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成果转化  墙里开花内外皆香

8月21日,广西石墨烯研究院在南宁高新区生态产业园揭牌,这标志着广西大学石墨烯科研成果产业化加速推进,广西石墨烯产业和技术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以服务广西石墨烯产业发展为中心,充分利用与拓展广西大学现有的资源平台,为广西乃至全国石墨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引领示范。”该院首席科学家、广西大学可再生能源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沈培康表示。

据统计,无论全国或是广西,高校获得的科研成果、科技奖励占比均超过半数。然而,不少高校科研成果曾因审批程序较长,或因激励因素、成果比例分成等问题,被“束之高阁”,造成墙里开花里外不香的困境。

如何破解难题?

对高端人才和好的科研项目,要抓好引进、抓紧培养。我区通过实施各种人才引进政策及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紧缺、能够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上发力。广西石墨烯研究院的成立,正是广西大学以“杰出人才”层次引进的沈培康教授主导下的一大成果转化创新工程。

对科研团队的创新成果,则要简政放权,放手让科研人员出去闯。在今年出台的《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中,要求高校教师每两年至少有两个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允许高校科技人员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条件下,经单位批准,持高水平科研成果或发明专利从事创业或到企业兼职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成果转化活动,并取得相应合法股权、薪资或奖金,以此调动高校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在最近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公示名单中,广西大学的王双飞教授赫然在列。1999年,王双飞建立起由4位教授组建的团队并成立博世科环保,2015年初,企业正式在创业板挂牌上市,实现广西创业板“零的突破”。期间,王双飞及其团队多次获得科技进步奖,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并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区轻工行业清洁生产与污染控制技术的进步。

近年来,我区各所高校的科研成果逐渐走出“象牙塔”,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反哺技术创新,基本形成了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高校创新体系。

“十二五”期间,全区高校专利申请总量达13623件,申请发明专利10269件,获得专利授权4820件,专利出售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数360个,出售金额4343.1万元;2015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中,15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共69项,占授奖总数155项的44.5%。其中,高校获得一等奖6项,占授奖总数的60%,二等奖30项,占授奖总数的51.7%;三等奖33项,占授奖总数的38.8%。

服务地方  产学研办学特色鲜明

9月7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无人机遥测实验室里,孙山林博士正和团队成员一起测试电子地图模块。今年,他带领科研团队给一家高新企业“把脉”,突破了基于北斗卫星双模接收机开发板的二次产品开发难题,为企业带来了超过2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利用本校具有航天特色的科研平台,我们围绕导航制导、通信及信号处理特别是导航制导方向开展研究,为北斗系统落地广西作贡献。”孙山林表示。

从2015年开始,广西的汽车产业成功突破2000亿元。在汽车产业已成为工业支柱的柳州市,广西科技大学依托人才优势,充分利用当地汽车产业的资源优势,与产业链上众多制造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企业合作,建立了12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和5个校外专业实验室。鼓励教师开展汽车配件方面的技术研究,鼓励学生走进企业实习,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逐步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依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特色。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着眼点,我区高校各显身手,结合自身优势特色,依据地方特色,着眼为企业解难题,积极探索“双赢”合作模式。如钦州学院积极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设立航海、轮机等涉海专业,建设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钦州基地、船舶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平台,助推广西乃至泛北部湾地区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发展;贺州学院为适应贺州市推进广西碳酸钙千亿元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需要,建立碳酸钙技术研发中心;南宁学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获得东盟国家认可,成为中国首家为泰国培养高铁人才的高校……

人才驱动  储备创新创业生力军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近年来,广西高校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学科建设、平台建设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十二五”期间,我区教育部门主动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准产业需求优化专业布局,建设了一批重点学科和高水平的学科基地,拥有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其中,大量重点学科分布在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健康产业等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领域;科研平台建设实现多项突破,拥有国家级科技平台6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0个,进一步满足了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才培养提升到自治区层面,加大拔尖人才的引入力度,用好各类高层次人才。去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全职调入广西大学,实现了全区高校院士“零”的突破,并把广西大学引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建设桥梁工程专业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打造全国一流的桥梁工程学科。广西医科大学“区域高发恶性肿瘤生物靶向诊治创新团队”入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实现了广西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零”的突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也同样实现了新的突破。

为进一步推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我区还于今年7月全面启动“强基创优计划”,明确区内各高校应依托广西独特优势资源打造2-3个区域原创、广西特色品牌的重点学科、骨干专业,努力达到区内先进水平,填补广西空白,为广西重大产业发展发挥支撑和拉动作用。实施“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引进项目”,重点支持高校引进一批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受助者等国内外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加强拔尖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储备科研力量,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搭起产学研桥梁……放眼未来,广西高校定将为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的升级发展、海洋经济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创新“引擎”。(记者 梁 莹)

本文来自广西新闻网,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石墨烯网石墨烯网
上一篇 2016年9月21日 02:01
下一篇 2016年9月21日 08: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