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产业园落户高新区始末

“出于职业敏感,我们立刻抓住了‘石墨烯’这个关键词,要知道,它若实现量产,将可能带来电子信息产业的重大革命,彻底打破目前手机屏ITO材料一统天下的格局。若能将这个项目引入金凤园区,高新区便有了一面大旗!”

石墨烯产业园落户高新区始末

2015年3月2日,全球首款量产石墨烯手机“开拓者α”在金凤问世。

石墨烯产业园落户高新区始末

如今的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与几年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3年前,基于高新区一次重要的产业布局策略调整,金凤园区犹如装上了全新引擎,迅速驶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一切进展可谓超乎预期:2014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为25亿元,到2015年,这个数字便突破了110亿元,翻了两番,而今年,预计将再翻一番,达到220亿元。若要给这场加速度之战找一个起点,那便是大面积单层石墨烯产业化项目的落户,这一项目,可以说是金凤园区乃至整个高新区的一面大旗,它开启了这方热土集聚人气、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更见证了高新区从笔电配套到手机全产业链的产业布局变迁征程。记者 高晓燕 摄影 周舸2013年4月20日是周六,早上6点40分,时任高新区管委会投资促进局副局长的朱诗锦便到了办公室,这天他要拟一份非常重要的合同,并等着两位重要人物前来商谈,在合同签订前的每一秒钟,都容不得一丝怠慢。

然而到了8点钟,剧烈的晃动伴着玻璃的“哗哗”声突如其来,朱诗锦意识到“地震了”,随后从新闻中得知,当日8点02分,雅安发生7级地震,成都、重庆震感强烈。不过那一刻最令朱诗锦担心的却不是个人安全,而是两位重要人物会不会因此不来了。

还好,10点左右,他们如约来了办公室——一位是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华亭,另一位是该公司总裁办主任黎屏。三人没有过多寒暄,低声讨论后,最终达成共识并决定于5月签约。

朱诗锦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时至今日,回想这一幕,朱诗锦仍记忆犹新。要知道在那之前,高新区的招商工作似乎已进入了瓶颈期,十分吃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份合同可能关系着高新区下一步发展的格局。

笔电配套“大蛋糕”还抢不抢?

2012年,是高新区的关键之年。这一年,市政府批准成立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并将其定义为高新区重点打造的笔记本电脑配套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新区。也正是这一年,重庆布局笔电基地的战略开始发力,笔电产业配套这块“大蛋糕”经过全市各区县的激烈抢夺,基本已瓜分完毕:5大品牌商中,沙坪坝西永拿到了惠普,江北寸滩拿到了宏碁,华硕则落户高新区;6大代工厂商中,3家落户西永,3家落户寸滩;800家零部件配套商则散落在金凤、江津、璧山、铜梁、永川、空港、巴南等地。

“当时我们就发现,尽管园区引来的台晶电子、群祥科技等企业在行业内早已跻身全球前三,但是产值却不够大,无法形成支撑作用,如果继续全力争夺笔电配套的‘蛋糕’,一是内耗多,二是对产值意义不大,很可能还是做了‘嫁衣’”,朱诗锦回忆道,“要彻底改变现状,必须寻找突破。”

可是,突破口在哪儿?

另辟蹊径锁定“石墨烯”

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PC出货量高达3.64亿台,而后开始出现下滑趋势,而另一个产业的销量曲线却在逐渐上扬: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手机出货量为4.55亿部,2012年为4.66亿部,2014年则达到了5.79亿部。

“是的,手机产业,我们希望这个判断是正确的。”朱诗锦说,当时,金凤园区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知名企业数为零,招商很吃力,即使要在产业布局上实施转型,首当其冲,必须有一个核心企业,而它会是谁?

2013年2月,一个重磅新闻传来:上海南江集团将投入2.67亿元,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共同推进大面积、单层石墨烯项目产业化,该项目投资不仅是重庆研究院成立以来获得的最大一笔社会资本投资,也是我市近年来科研成果单笔技术转让金额最大的签约项目,双方将共同成立重庆墨希科技公司,以该公司为载体推动石墨烯产业化的应用,力争在一年的时间,形成1000万片大面积、单层石墨烯的生产能力,产值上亿元,在重庆建设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石墨烯基地。很快,市里作出要求,石墨烯产业化项目务必尽快在重庆的工业园区落地。其后不到一个月,广东正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的战略合作协议,约定每年采购1000万片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产品,用于电容屏等下游产品。这意味着,石墨烯正式进入应用领域,尚未建起一砖一瓦的重庆石墨烯项目当即就拿了到5年5000万片的订单。

“出于职业敏感,我们立刻抓住了‘石墨烯’这个关键词,要知道,它若实现量产,将可能带来电子信息产业的重大革命,彻底打破目前手机屏ITO材料一统天下的格局。若能将这个项目引入金凤园区,高新区便有了一面大旗!”

高新区管委会投资促进局立即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围绕“石墨烯”进行了大量调研,团队中有学材料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等专业人才,形成了文、工搭配的良好搭档模式。与此同时,区委、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的主要领导,给予了这支招商团队极大的信任和支持,这让团队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压力很快化作动力。从2013年开始,招商团队几乎每个月坚持去一趟深圳,去结识企业,去学习知识,去收集信息。

毛遂自荐种下“善缘”

有了知识和人力储备,怎么与石墨烯项目的重要人物认识呢?毕竟众多区县都是“削尖了脑壳”想办法拿项目,时间紧迫。

正当大伙儿着急之时,契机来了。

当时,高新区辖区内的重庆摩尔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急需购置土地,并与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进行了技术合作,他们共同希望能与高新区合作,三方共建水处理工程技术中心和水处理产业化基地。高新区立即响应给予支持,三方约定在2013年3月进行签约。

签约当天,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袁家虎来了现场。“我当时什么都没想,一门心思要抓住与袁院长对话的机会!”尽管签约内容和“石墨烯”毫无关系,但朱诗锦坐不住了,鼓足勇气走到袁院长身边,对几位领导表达歉意后,诚恳而“冒昧”地向袁院长汇报了自己对“石墨烯”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认识和希望。机会总是留给准备充分的人。袁家虎听完后对朱诗锦这位“文科男”竟然拥有如此多的石墨烯专业知识而感到格外惊喜,立马留下了南江集团主持该项目负责人的电话,希望双方能进一步接洽。

要让专家们心甘情愿地来

当时,两江新区也在积极争取石墨烯项目的落地,相比之下,金凤园区的硬件环境真有点“捉襟见肘”。那时园区二期标准厂房刚刚断水平场,周边配套的路都还没有,“中科院的博士来看了,都不愿意来,那才是真的着急!”朱诗锦笑着摇摇头说,招商团队决定采取最笨的办法——一个专家一个专家挨着做工作,“他们提出的吃、住、行以及个人所得税的问题,我们挨个想办法并给他们解决方案”。某专家回忆,当初被招商团队打动,一是因为服务贴心,二是因为专业,“他们的确是把这个当事业在做,我就想,和他们合作,应该没有错”。

协会助力,园区来了两家“敢吃螃蟹”的企业

2013年4月19日下午,双方的核心条件终于谈毕。次日,便有了本文开头那一幕,双方“秘密”地就合同达成了共识。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办理注册。5月16日,在第十六届渝洽会上,大面积单层石墨烯薄膜生产线项目作为市级重点项目签约落户重庆高新区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6月,项目进场装修。12月25日,重庆石墨烯产业园在园区正式揭牌,同时,由上海南江集团与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投资5亿元建设的年产1000万片大面积单层石墨烯薄膜生产线一期项目正式量产。

随着产业园的揭牌,园区乃至整个高新区的产业布局开启了由笔电配套到手机全产业链的转型征程。

不过,石墨烯项目还处于研究阶段,全面量产后的年产值也不过10亿元,整个产业链的建设和拉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金凤园区虽有石墨烯产业园,但手机产业供应链公司还没来,技术工人等要素也没来,尚未形成产业聚集。因此2014年上半年,招商谈判工作依旧很困难,很多企业持观望态度。

“必须搞定下游应用端,让大家一起来。”招商团队在与辖区企业接触中发现,很多下游企业都与广东省触控协会有着密切联系,于是经企业牵线,高新区管委会投资促进局顺利地与协会达成合作。在协会的帮助下,2014年底,吸引了两家“敢吃螃蟹”的企业——重庆新唐电、重庆松录科技。12月25日,全市首家石墨烯终端生产企业——重庆市新唐电科技有限公司开业投产,1个月后,也就是2015年1月25日,专业从事生产触摸屏的重庆松录科技有限公司开业,就在公司开业当天,触控协会还邀请了多家深圳手机产业链企业前来交流观摩。“我们对这两家企业及触控协会非常感激!”朱诗锦说,这两家企业均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他们给其他企业带去了信心,同时,也让园区石墨烯新材料初步完成产学研产业链布局。

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

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5年初,园区共引进手机产业链项目6个,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形成产值270亿元。而从2015年6月开始,高新区的招商局面也开始发生转变,从“门可罗雀”不得不到全市、全国去抢去争,到“门庭若市”项目主动找上门接受挑选,金凤园区这一面“石墨烯”的大旗开始发挥威力。

2015年10月,朱诗锦调任金凤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现在的他依旧很忙,他说,园区引入手机产业只是解决了“吃饭”的问题,而要“吃得好”,就必须选附加值高、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支撑高新区“高新”的名头。

朱诗锦对园区内的企业如数家珍。“现在进园区的企业,基本都是规上。”他告诉记者,手机产业所涉及的五大链条,在园区已经有了完整布局:手机屏有松录、中显智能;摄像头与连接器方面目前正在挑选企业;电池方面有莱斯康电池;手机方案公司目前已有1家落地,尚有2家企业的核心条款已谈判完毕,正要落地,手机整机企业已落户10家,尚有2家待落地;结构件公司正在与业内一家知名企业洽谈。按照规划,到今年底,高新区石墨烯企业总量将达到20-30家,到2020年,将达到400亿元的产值。

居安思危 产业布局还得延伸

旗帜已立,但经济发展的攻坚战才刚启幕。朱诗锦说,手机屏幕的核心技术,目前主要还掌握在日本和韩国手里,石墨烯虽然在成本控制上有了成就,但要实现普及,在技术层面还有待进一步突破。因此,园区要居安思危,必须在产业布局上作进一步延伸。

第一个方向是智能穿戴。据了解,石墨烯作为世上最薄、最轻的纳米材料,其真正的优势将在柔性穿戴设备领域得以凸显,一旦研发突破,将吸引更多下游智能穿戴相关企业入驻。

第二个方向,则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电池、电机、电控,因为石墨烯是目前导电性最好的材料,能够制成具备极为敏感的高效光伏设备,有望采用石墨烯支撑转换率更高的新一代太阳能电池。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和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石墨烯在此领域市场也很大。

第三个方向,是拓展到生物医疗等其他产业。

据了解,园区目前在石墨烯的研发方面下了狠功,年内将成立石墨烯研究院,以进一步加速相关产业的聚集。

本文来自九龙报社,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石墨烯网石墨烯网
上一篇 2016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16年3月3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