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汇·2023年齐鲁工匠 | 刘伟:秉承匠心 深耕桥梁工程27载

刘伟带领团队化压力为动力,主动领题、解题、破题,研发出大直径超深桩多路径泥浆循环系统、智能挂篮吊装一体机等建设利器,尝试石墨烯防腐、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等创新课题。

“坚持初心,让我能始终保持内心平静、心无杂念地投入工作中。”这是齐鲁工匠、中建八局一公司桥梁专家刘伟说的一句话。在桥梁工程领域深耕27载,刘伟的初心,就是不断实现新的技术突破,为国家、为百姓建造更高质量的桥梁。

2018年3月,刘伟带领攻关小组,作为先锋队率先进驻滨州G228项目,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克难关,最终促成该项目于2022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如今,该项目拥有建成后将是世界第一跨径混合梁桥的“套尔河特大桥”,成为备受关注的“明星项目”。进驻该项目近6年,刘伟仍以专家身份奋斗在建设第一线。他常说:“这座桥承载着当地居民期盼,造桥的人是积德行善,百年之后它仍矗立,造桥人的精神也会永流传,我们一定要严把质量关。”正是这种融入骨子的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鞭策他求新求变、突破重重难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刘伟的座右铭,他认为创新的基础应该来自传承。在他的书桌上有专业书籍,也有典籍,有最新的论文汇编,也有四十年前的国外书刊。正是这种理论上的深耕,成就了刘伟创新上的游刃有余,仅在滨州G228一个项目上报的69项专利中,就有50项为刘伟提出,占比72%。他还参与了两项省级工法研发、发表论文6篇、获专利26项(其中第一人称发明专利16项),参与编制了《预制装配式桥墩构造体系与抗震性能研究》书籍、参与编制《装配式城市桥梁技术标准》(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DB37/T5251-2023)。

深耕理论的同时,刘伟将目光聚焦于推动行业发展上,以套尔河特大桥为载体进行各项技术创新。一般认为在300—600米跨径的桥梁中,经济性跨径桥型斜拉桥为首选,但细分到300—400米领域,斜拉桥还有优势吗?刘伟和团队成员持续钻研,用套尔河特大桥的实践证明,当桥梁跨径为338米时,刚构桥是更好的选择,造价低于斜拉桥12%,全寿命周期成本降低20%以上,为全行业在300—400米跨径的桥梁设计建造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刘伟遇到的困难远不止于此。该项目建设内容包含105米的超长桩、14层楼高的墩柱以及世界最大的0#块,传统工艺和经验无法满足施工需求。刘伟带领团队化压力为动力,主动领题、解题、破题,研发出大直径超深桩多路径泥浆循环系统、智能挂篮吊装一体机等建设利器,尝试石墨烯防腐、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等创新课题。在预制梁施工方面,刘伟带领团队,历时4年理论分析、1年300余次张拉试验,实现了装配式先张法预制装备从零到一的突破,不仅解决了传统台座笨重、台座变形不协调造成基础位移、张拉梁混凝土开裂等问题,而且实现台座两端内力抵消、周转利用、减少混凝土用量、节约项目成本等效果。

刘伟还首创“总工办”,带领三位总工联合办公,进行技术交流探讨。有时候大家会因为某个意见争吵起来,但是各种创新想法会越吵越明晰,感情也越吵越深厚。面对工人时,刘伟从未觉得自己是个专家,每次组织技术研讨或到生产一线,都要和产业工人直接交流探讨。他常说:“我这点本事,都是一线师傅传授给我的。”对待团队成员,无论年纪大小、资历深浅,刘伟都怀着一视同仁的态度,积极给予技术上的指导,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科研攻关。

深耕桥梁工程27载,刘伟先后参与200余座桥梁的技术支持,主持修建特大桥74座,其中2座获鲁班奖。刘伟获高级工程师、一级建造师,是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桥梁专家组”委员,被黑龙江科技大学聘为荣誉教授,先后荣获中建八局“八局工匠”、山东省交通工匠、齐鲁工匠等荣誉称号。

(山东工人报 杨晟睿 杨城 黄倩茹)

本文来自中工网,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中工网中工网
上一篇 2024年2月4日
下一篇 2024年2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