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矿车间看转型:当地热管遇上石墨烯

但季文广不这样认为,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如果与供暖管材结合,一定会有美好的前景。经过反复分析论证,“石墨烯量产制备技术”“石墨烯-耐热聚乙烯(PERT)复合掺杂技术”研发正式立项。

“这些管材从外观上看不出有啥特别,秘密都藏在料里。”6月6日,辽宁利浩管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生产技术总工康冠武满是自豪,身后的生产线上,管材从机器里自动流出并打包成捆。

从实验室样品到市场新品,公司上下整整“蛰伏”了三年,完成开发、检测、认证、专利申请等“一条龙”流程。

“值!”

身为公司技术攻坚领头人,季文广说,1000多个日夜,转型步步艰难,但也走出了一条希望之路:企业销售半径从过去300公里内,扩至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等地;有了自己的核心专利技术,并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

在朝阳凌源经济技术开发区,辽宁利浩是一家专业生产给排水、电力通信、农田滴灌等系列管材管件的传统企业。但从2015年起,由于产品大多比较低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公司经营压力越来越大。

创新,是唯一出路。

然而,这也是一条坎坷的路。首先,依靠企业本身的人才存量,远远不够。

“借外脑”是个好办法。为此,季文广遍访国内高分子行业专家学者,最终,牵手中国科学院和天津大学,组建起一支“超强战队”。

中科院博士杨海军是团队成员之一。“很忐忑,我从事的是膜材料和石墨烯材料科研,当时没有产品,更谈不上技术储备。”杨海军说他起初深感自己“无用武之地”。

但季文广不这样认为,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如果与供暖管材结合,一定会有美好的前景。经过反复分析论证,“石墨烯量产制备技术”“石墨烯-耐热聚乙烯(PERT)复合掺杂技术”研发正式立项。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团队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先后申请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终于大功告成。

不过,由于国内石墨烯民用设备非常少,如何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又一难题。

“安装、试验、改进,近一年里,我们反复‘试错’无数次,总算建成了日产石墨烯微晶片1.5吨、年产石墨烯母粒3万吨的生产线,且十分稳定。”康冠武边走边说。

依托石墨烯新材料,老产业装上了“新引擎”。

“这些年,聚乙烯导热管材物理性改变研究虽然热热闹闹,但主导其功能性技术突破我们是第一家,把热利用率从0.4的极限提升至0.8以上,最大的社会效益就是节能和环保,用于地热管,将对传统供暖模式影响巨大。因为技术独有,很多行业巨头纷纷提出要与我们合作。”杨海军说。

“下一步,我们将整合上下游资源,完善产业链条。”季文广说,创新,过程很苦,但果实很甜。

本文来自辽宁日报,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石墨烯网石墨烯网
上一篇 2019年6月15日 20:21
下一篇 2019年6月16日 07:3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