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丨急功近利催生科研“浮躁病” :施治八大痛点,激发创新活力

石墨烯被认为是未来具有革命性的材料。2015年以来,全国多地掀起石墨烯攻关热潮,不少公司打着研发石墨烯的旗号注册成立。它们以中小企业为主,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抗风险能力较弱。“由于无法实现科技突破、找不到盈利模式,从2018年开始,不少企业倒闭了。如今真心搞石墨烯研究的企业,已是凤毛麟角。”中科院一位石墨烯研究专家说。部分“赶潮”企业为存活,“挂羊头卖狗肉”。有些企业生产女性面膜,宣称使用石墨烯科技助力皮肤吸收,实际上跟石墨烯没多少关系。

半月谈记者韩振/董雪/邓华宁/覃星星/孟含琪/王贤/王浩明

近年来,我国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打造人才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效。不过,创新生态的改善不是一日之功。半月谈记者在沪、粤、苏、渝、鄂等地调研发现,科技创新领域仍存八大痛点,掣肘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亟待施治。

半月谈丨急功近利催生科研“浮躁病” :施治八大痛点,激发创新活力

顾此失彼 傅晓宁 作

痛点一:项目繁多如牛毛,不忙科研忙申报

中国知网科研项目申报信息库数据显示,通过国家、地方各部门审批的科研项目多达160多万项,在研项目超70万项。项目繁多,经费零散,导致科学家将大量精力用于申报项目。

一些受访者表示,有的科研人员每年要写大量的申请书、中期报告、结题报告,大量发表文章和专利,参加课题答辩和各种会议,几乎屁股不着实验室椅面,以致没有时间看文献、分析文献数据、指导研究生和课题组工作。

可是,一旦项目少了,就缺少经费,团队研究就难以为继。有专家透露,一个科研团队在做体量相对较大的科学研究工作时,为了凑经费,不得不把一个事拆分成若干个事去申请项目。

除了项目多,奖项多也令科学家烦恼。受访者表示,一年下来,国家层面各类奖项就有300多项,有的省份自己评的奖项也能有个百十来项,导致部分专家整天忙于评奖。

半月谈丨急功近利催生科研“浮躁病” :施治八大痛点,激发创新活力

赶潮 傅晓宁 作

痛点二:潮来时一哄而上,潮退后一地鸡毛

科技攻关贵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但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当前部分科技创新领域存在“赶潮”现象,什么领域热,就往什么领域靠,哪里是前沿,就往哪个方向走,完全忽视了自身实际和专业特长。

石墨烯被认为是未来具有革命性的材料。2015年以来,全国多地掀起石墨烯攻关热潮,不少公司打着研发石墨烯的旗号注册成立。它们以中小企业为主,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抗风险能力较弱。

“由于无法实现科技突破、找不到盈利模式,从2018年开始,不少企业倒闭了。如今真心搞石墨烯研究的企业,已是凤毛麟角。”中科院一位石墨烯研究专家说。

部分“赶潮”企业为存活,“挂羊头卖狗肉”。有些企业生产女性面膜,宣称使用石墨烯科技助力皮肤吸收,实际上跟石墨烯没多少关系。

受访科学家表示,如今这种“潮来时一哄而上,潮退后一地鸡毛”的浮躁现象在纳米、机器人、量子、半导体等领域不同程度存在,潜藏风险。

半月谈丨急功近利催生科研“浮躁病” :施治八大痛点,激发创新活力

“硕果” 傅晓宁 作

痛点三:研究成果见光死,发了论文没下文

近年来,我国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研究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也位列世界第一。但与这些骄人成绩相比,我国论文、专利的转化率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研究成果见光死、论文“一发了之”等现象值得警惕。

专家表示,我国专利、论文数量之所以大,与科研评价体制有很大关系。尽管近年来国家通过各种举措破“五唯”,但现实中“唯论文”“唯奖项”“轻转化”等乱象依然存在。

评价体制不合理,易造成学术不端和资源浪费。西部某市出台专利倍增计划,对新增专利有奖励。结果,某大学老师在短期内申请了超百项专利,违背了正常科研规律。

西部某省份两家机构拥有900多项成果,能够转化的只有18项,交易价格只有17万元,意味着每项不到1万元。而为了这些科技成果,仅政府投入的财政资金就达六七千万元,还不包括机构自身投入的资金。

半月谈丨急功近利催生科研“浮躁病” :施治八大痛点,激发创新活力

镀金 傅晓宁 作

痛点四:墙内开花墙外香,国货再好也不用

多家民企反映,部分央企在项目招标中仍习惯高价采购国外装备,将拥有同样技术能力的民企挡在门外。民企创新技术产品难以进入国内主流市场。

“我们公司已经突破了特高压传输中的多个技术难题,并配合国内公司进行了一系列试验。但在近期一次项目招标中,3个子项目全部是国外产品胜出。它们的价格比国产设备贵50%~80%。”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总经理说。

江苏华鹏变压器有限公司年产近万台变压器,是全球变压器行业的头部企业,不论品种和产量都居全球第一,但在开拓国内市场时始终不顺利。该公司负责人说,国内部分企业长期依赖国外大公司产品,对民营企业产品不信任,这迫使公司不得不以外销谋生存。

如此情形,甚至催生国外竞争对手“拿国内的技术,卡国内的脖子,赚国内的钱”的怪象。“国外企业利用我们公司的产品生产高端铝材,然后再高价卖回国内。”重庆润际远东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付黎说,受制于国内不合理的招投标体系,该企业的几款拳头产品在国外销售时畅通无阻,在国内推广时却困难重重。

半月谈丨急功近利催生科研“浮躁病” :施治八大痛点,激发创新活力

私人订制 傅晓宁 作

痛点五:自己发榜自己揭,自己出题自己答

近年来,多地采取揭榜挂帅的方式鼓励科技创新,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取得积极成效。不过有受访者表示,部分地方的揭榜挂帅以及各种项目招标,存在“自己发榜自己揭”的乱象。部分榜单的设计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让自己已经取得的项目成果发挥“二次效益”。

西部某医疗科技集团拥有研发人员100余人,每年投入营收的两成以上、上亿元用于研发,拥有1260余项专利,可该企业多年未申报国家有关课题。“我们以前申报过几次,都成了别人的陪衬。”该集团负责人说,有部分专家“自己出题自己答”,在设定课题指南时,针对性地嵌入规则条件,通过隐形“门槛”将竞争对手排除出去。

据了解,为自己的成果量身定制规划或者榜单,在学术界并不少见。一方面,专家有需求,可借此套取利益,转化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也有需求,容易获取成果、推脱责任。有些榜,专家自己没精力去揭,或者为了掩人耳目,就让徒子徒孙去揭,自己做“幕后军师”。

受访专家表示,揭榜挂帅的方式不错,但是科学的制度设计至关重要,榜单设计者的构成要多元,否则就可能出现“自说自话,自问自答”的情况。

半月谈丨急功近利催生科研“浮躁病” :施治八大痛点,激发创新活力

去!赔钱货!傅晓宁 作

痛点六:投入仍显“脚底轻”,基础学科成“天坑”

基础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存在“重应用轻基础”现象,资金、项目、人才等要素更多地流向应用领域。基础研究缺经费、缺项目、缺人才。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曾明彬说,美国对基础研究的资助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每年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稳定在 15% 左右。我国近年来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虽有大幅增长,但占比才达到6%,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中部一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说,基础研究之所以不受重视,源于其周期长、投入大、门槛高、不确定性多,难出成果。不少企业急于求成,奉行拿来主义,甚至连应用端的研发都不愿意做。

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加剧人才资源流失。目前,科研机构普遍面临基础研究人才难招、难留等问题。高校中,以“生化环材”(生物工程、化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代表的基础学科,因其专业学习难度大,实用性不强,难出科研成果,难找合适工作,被戏称“四大天坑”。

半月谈丨急功近利催生科研“浮躁病” :施治八大痛点,激发创新活力

看!我是灰机!傅晓宁 作

痛点七:创新靠“纸面包装”,“改头换面”再立项

科技创新项目,旨在鼓励推出更多新成果。不过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企业和研究人员为了拿到项目经费,玩起“纸面创新”的障眼法,甚至将已有的成果、别人的成果“改头换面”后申请项目。

有受访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透露,一些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就委托给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搞“纸面创新”。通过包装申报材料,把普通的说成创新的,把传统的说成领先的,把别人的说成自己的。项目申请下来后,企业跟服务机构按5%~50%的比例分成。此种不良风气影响下,真心创新的公司反而不一定能拿到资金支持。

半月谈丨急功近利催生科研“浮躁病” :施治八大痛点,激发创新活力

专业眼光 傅晓宁 作

痛点八:院士有上没有下,“一言九鼎”成神话

“两院院士”是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有受访者反映,少数专家当了院士后仿佛有了“不坏金身”,忙于应景性、应酬性活动,荒废了科技创新和研发,却依旧垄断科研资源和学术话语,甚至成为某些利益的代言人,面对质疑乃至举报,也能“毫发无损”,成了“不死神”。

2019年7月,网上曝出某中国工程院院士涉嫌剽窃学术论文等学术不端问题。

据调查,该院士多篇论文与他人所发论文文字复制比达六成左右,同时还存在一稿多发等现象。此外,该院士在当选院士不到2年时间内,在全国20多个省份设立院士工作站、院士工作室80余家,有时同一天挂牌2个。

该问题在网上曝出后,很快成为舆情热点。但公开报道显示,事件发生后,该院士仍在与部分地区签署协同创新基地合作协议。

对此,有受访企业负责人表示,院士垄断领域内的各种协会、委员会等,往往一句话就能影响一个市场,俨然成了领域的“神”。许多企业、专家都想跟其攀关系。有院士站台,什么事都好做;得罪了院士,就等于得罪了整个行业。(刊于《半月谈》2021年第17期)

本文来自《半月谈》,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石墨烯网石墨烯网
上一篇 2021年9月25日
下一篇 2021年9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