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重视研究能力培养让学子接近“诺奖”

例如,两位英国科学家因研制石墨烯二维材料而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实验中心及时将它引入“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结合本校俞书宏教授的工作,为学生开设了氧化型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实验。“没想到这么前沿的科学问题居然是基于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我们离诺奖这么近!”一名学生感慨道。

中新网合肥4月20日电 (杨保国 刘爱华)记者20日从中国科技大学采访获悉,该校历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不断探索形式多样的研究型试验,如此创新试验教学、重视学生研究能力培养,旨在让学生更接近“诺奖”。

坐落于中部城市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尽管建校仅50多年,但是在中国高等教育界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中国内地一流,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著名高等学府,其中仅该校化学院就培育出一批领军人才。

例如,4月18日,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公布了2012年新增院士名单,共220人入选,其中华人科学家杨培东和骆利群当选,两人都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校友。杨培东是科大化学系88级校友,现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是伯克利化学系历史上受聘终身教授的两位华人科学家之一,前一位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博士。

创新能力培养需要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氛围,“只要学生提出来,都能进实验室,参与老师的课题,或者自己独立做,学院想方设法满足他们的科研实践需求。”中国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杨金龙如是说。

中国科大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侯中怀教授介绍,作为国家级示范中心,该中心为低年级本科生开设8门基础化学实验课,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6门综合化学实验课,在为学生打基础、提升专业综合实验技能的同时,不断探索形式多样的研究型实验。

候中怀说,将当今热点科研问题和研究成果,如诺贝尔奖工作、本学科最新进展等及时转化为实验内容,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学术问题。近三年来,实验中心新开出这样的特色实验项目近40项。例如,两位英国科学家因研制石墨烯二维材料而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实验中心及时将它引入“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结合本校俞书宏教授的工作,为学生开设了氧化型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实验。“没想到这么前沿的科学问题居然是基于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我们离诺奖这么近!”一名学生感慨道。

在中国科大,一直有个传统,本科生一、二年级打牢基础后,课余时间进实验室参与老师的课题,进行科研训练,而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大学生研究计划”,更使学生大面积受益。现读博一的尚睿同学是大三到化学系傅尧老师实验室做大研计划的,刚来时老师指定一个小题目让他做,但尚睿在文献调研后,有了自己的想法,想独立做“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映”,在老师的支持下,尚睿本科期间在《美国化学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上各发表了一篇论文,还获得了2009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11年再次夺得特等奖。目前已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了8篇论文,其中7篇是第一作者。

在中国科大化学院,加强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同时,依托学校两个国家实验室、化学院四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六个校级研究中心,学生创新实践的条件更令人羡慕。如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七个研究部中,有四个与化学与材料科学密切相关。此外,学校还建有理化科学实验中心等五大公共实验中心,拥有总值达2亿多元的各类大中型仪器装备,向全校开放公用。

在如此众多科研平台上,教授们开展大批高水平的前沿研究,许多课题涉及化学、物理、生物等多学科交叉。“同学们参与老师的课题、接触科研时,一开始就不是局限在狭窄的专业范围内,视野比较开阔。”杨金龙说,再加上我们一直重视打牢数理基础,学生今后从事科研比较容易交叉和开辟新方向,而好的成果往往是在交叉研究中产生的。“有了这样的土壤,化学院每年都能涌现出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

据了解,在2009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刊登的年度世界前十位化学家榜单中,有两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科学家,都毕业于科大化学院;2011年国际化学年,汤森路透公司发布了过去十年世界排名前100的化学家名单,入选的12位华人化学家中,有6位毕业于科大化学院。

本文来自中国新闻网,本文观点不代表石墨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石墨烯网石墨烯网
上一篇 2012年4月17日 15:48
下一篇 2012年4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