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
-
科技强国建设开启新阶段
2022年3月15日,《自然》杂志上发布了一项成果: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团队巧妙利用石墨烯薄膜作为栅极,首次制备出亚1纳米栅极长度的晶体管,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这是人类首次制成栅极长度最小的晶体管。
-
【有机】曾泽兵课题组Chem:探索纳米石墨烯分子中奇异的拓扑界面态与自由基性质
近日,湖南大学曾泽兵教授课题组基于原子级精确的湿法合成技术,将两个苝分子和一个1,6-二氮杂蒽片段稠合,使交界处形成新的p-n异质结(图1)。
-
晋江市2023年度重点项目公布,华清、胜科纳米等项目在列
从名单来看,8英寸半导体石墨烯产品生产项目、华清年增产1000万片大功率集成电路用覆铜陶瓷基板技改项目、胜科纳米集成电路专业分析测试平台项目、晋江存储器生产线建设项目、集成电路测试探针暨中国大陆营运总部等项目在列。
-
SCMs|氮掺杂单层石墨烯上无中间层沉积高质量氮化镓
证明了通过界面调控可在氮掺杂石墨烯上生长高质量的氮化镓薄膜,是一种有效的原子调控方法。本方法为新型半导体器件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
说说石墨烯那些高端应用(二)——石墨烯晶体管
但是,对于普通的石墨烯晶体管,由于具有较小的开关比,很难用于逻辑器件的制备。而场效应管(FET, field-effect transistor)具有高开关比,是一种利用输入回路的电场效应来控制输出回路电流的半导体器件,它是数字和模拟集成电路中占主导作用的元件,也是常见的功率器件。
-
基于二维材料的隧穿场效应晶体管
这篇综述介绍了各种基于二维半导体的场效应晶体管的逐步发展及其相对优势和设计挑战。与最先进的三维纳米级场效应晶体管相比,这些纳米级二维场效应晶体管在不影响操作速度的情况下,可以显著改善功耗。此外,通过适当的设计优化,这些纳米级二维场效应晶体管可以取代CMOS性能,实现低功耗、高性能设计。
-
延世大学Seongil Im团队Small Science:利用多层石墨烯接触测量双极性二维半导体的带隙
作者表示:通过对多种过渡金属二硫族化物进行测量,并比对光致发光、I-V曲线的结果以及文献报道的数值,可以证明这种场效应晶体管测量二维半导体材料带隙的准确度较高;除了探针和常规的电学测量仪器,该方法不需要任何大型设备和复杂操作,因此可以用于多层、大厚度的二维半导体材料的带隙估计。
-
陕西科大《Carbon》:石英衬底工艺上制备石墨烯叉指电极膜,用于高性能钙钛矿基光电探测器
综上所述,本文设计了由液态油相和固相碳源组成的ONCS,用于在石英衬底上直接生长石墨烯膜。图案化的ONCS薄膜的煅烧可以直接在石英衬底上图案化石墨烯薄膜。此外,石墨烯叉指电极在获得高性能钙钛矿基光电探测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取代了商用金叉指电极。
-
路建明课题组发现石墨烯氮化硼异质结中的铁电极化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路建明研究员课题组在氮化硼与双层石墨烯晶格对齐形成的摩尔超晶格体系中发现了极大的铁电极化,其电荷面密度高达1013cm-2,远超过摩尔窄带所容纳的电子密度;高达5pCm-1的界面极化位于人工堆垛范德华异质结中最高界面铁电之一。
-
南京林业大学蒋剑春院士&上海大学王亮 Carbon Energy:生物质碳前驱构建多孔石墨烯/h-BN异质结助力高效制备双氧水
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蒋剑春院士团队的范孟孟副教授与上海大学王亮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大规模合成石墨烯/六方形氮化硼(G/h‐BN)多孔异质结的新途径。